随着松浦老鬼子的落幕,万家岭地区的枪炮声也逐渐稀疏了下来。
持续了十余日的惨烈厮杀终于接近了尾声,曾经被日军称为“地狱谷”的万家岭群山间,弥漫着浓重的血腥与硝烟混合的刺鼻气味。
漫山遍野,目所及,尽是倒伏的日军尸体、被丢弃的轻重武器、散落的弹药箱、被炸毁的辎重。许多日军的尸体已开始腐烂,蛆虫滋生,臭气熏天,山谷溪涧,虏血几洒遍矣。
华夏军队各部的旗帜,开始在这片染血的山河上飘扬。士兵们疲惫却兴奋地清理着战场,收拢着战友的遗体,更多的是押解着一队队垂头丧气、面如死灰的日军俘虏。
一时间捷报飞传,举国振奋。
“万家岭大捷!倭寇106师团遭我健儿全歼!”
“薛长官指挥若定,创抗战以来之空前胜利!”
卖报童清脆又带着激动的吆喝声,瞬间激荡起万丈波澜,打破了后方城市清晨的宁静。人们从商店、茶馆、民居里蜂拥而出,争相抢购那墨迹未干的报纸。
捷报就如同像长了翅膀的神鸟,以最快的速度飞越千山万水,从硝烟未散的赣北前线,飞向战时首都重庆,飞向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飞向西安、昆明、成都、长沙……飞遍了大后方。
全国各大报馆仿佛迎来了最盛大的节日。《中央日报》、《大公报》、《扫荡报》、《新华日报》……无论政治立场如何,此刻都用上了最大号、最粗黑的标识,在头版头条刊发这石破天惊的喜讯。
在重庆,山城沸腾了,消息传来,鞭炮声顷刻间响彻大街小巷,人们自发涌上街头,素不相识的人互相拍打着肩膀,眼中含着热泪,脸上却绽放着灿烂的笑容。
“打赢了,我们打赢了!”
欢呼声、呐喊声、笑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学生们组织了游行队伍,高举着标语和国旗,高唱着《旗正飘飘》,歌声嘹亮,直冲云霄,驱散了多日以来笼罩在雾都上空的阴霾。
茶馆里,说书人一拍惊堂木,不再讲《三国》、《水浒》,当场就编起了“薛将军巧设口袋阵,万家岭痛歼东洋兵”的新段子,听得茶客们如痴如醉,拍案叫好。
在武汉,虽然前线吃紧,但捷报同样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军民们奔走相告,士气为之一振。负责后勤的民众更加踊跃地参与运输、募捐,仿佛前线的胜利让他们浑身又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看看!咱们的队伍多厉害,小鬼子也没啥了不起!”
坚定的信念在每个人心中滋生。
在各个部队的驻地,无论是正在休整的中央军,还是敌后游击区,消息传来,无不欢声雷动。军官们拿着电报,激动地向士兵们宣读:
“弟兄们,薛长官在万家岭打了大胜仗,全歼了鬼子一个师团!”
士兵们抛起了帽子,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这场胜利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每一位浴血奋战的华夏军人体内,告诉他们:
“牺牲是值得的,胜利是可能的。”
许多士兵摩挲着手中的钢枪,眼神更加坚定:“总有一天,咱们也能打出这样的漂亮仗。”
甚至在海外侨胞群体中,消息也迅速传播开来。华侨们纷纷集会庆祝,捐款捐物的热情更加高涨,祖国的巨大胜利让他们在异国他乡倍感自豪和荣耀。
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精神的涅槃。它极大地提振了全**民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证明了华夏民族不可侮的力量。万家岭,这个名字从此深深地镌刻在了抗战的历史丰碑上,熠熠生辉。
延安,当伟大的教员同志看到万家岭大捷的电文之时,先是猛地一拍大腿,从藤椅上霍地站起,脸上瞬间漾开由衷的、极富感染力的笑容,眼中放出光彩,连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