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 第4集《本》(3/4)

这一天他要出去的时候,他母亲跑到码头上,非常的伤心,抱着张窝尼不肯让他离开。张窝尼眼看船要开了,情急之下就把他母亲推开来,他母亲撞到墙壁头就流血。张窝尼上船以后,去的时候很顺利,但是在回程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这个船就沉没了;但是张窝尼因为过去有善业力的(有福报力的人不同),他就抱着一个浮木飘到一个荒岛上,在荒岛上他累了就睡着了。睡着以后,到了晚上就醒过来,醒过来以后看到一片荒岛,在远处的地方有光明,他就往光明的地方走过去,这个时候有一个山洞,他就走进这个山洞。这个山洞里面都是一些恐怖的境界,有些人的双手被刀砍,砍了以后春风吹又生,手生出来又被刀子砍;有些人可能是口业重,舌头被拔出来切成细小块,然后春风一吹舌头又生出来,又被拔出来又被切成小块;其中有一个人头部有一个热铁轮罩在这个人头上,他全身发痛。

张窝尼问:你这个人头部怎么有一个热铁轮,这么痛苦,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说:我过去生不孝顺我的父母亲,我经常把父母亲推开,撞到墙壁头就撞破了,所以今生招感这个果报。张窝尼这么一想:诶,我离开家的时候,我母亲也抱住我,我把她推开,她也撞到墙壁流血了。张窝尼这么一想以后,他的业报就现前,也有热铁轮罩在他的头上,非常痛苦。

当然,遇到痛苦,有善根的人跟没有善根的人就有差别,所以你看在菩萨的经典上说:一个成就菩萨种性的众生堕落到三恶道,他很快就弹出来,因为他容易起善心。张窝尼在这个热铁轮在头上痛的时候,他就想:「我今天造的罪业受这个果报,无量无边愚痴的众生他们也造了很多罪业,他们也要受这个果报」,好,既然这样,他就释放一个善心,他说「我希望所有众生的业都让我来承当」,就是这个地方说的「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他起这个善心以后,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他的恶心消灭、善心生起的时候,这个罪业的法就消失掉,他这个热铁轮就消失掉,他死了以后就生到忉利天。

所以《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就是说我们今天渴望成就佛的功德,但是佛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今天渴望吃到水果,而这个水果是由树根而来。什么是树根呢?一切众生而为树根,我们一定要用大悲水来滋润树根,才能够产生诸佛菩萨的智慧华果。所以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在龙树菩萨的《智度论》上说:「一个菩萨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叫般若道,以后的第二大阿僧祇劫、第三大阿僧祇劫叫方便道」,也就是说其实般若道的菩萨在修般若的时候,你今天发诸善愿要代众生受无量苦,其实众生的苦还是不能消灭,但是你自己得到利益,你因为散发这样的善意,你因为生起这种菩提心,你自己灭罪生善,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假借众生的因缘来生起自己的善念,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自他交换就是要调整我们的心态。七重因果跟自他交换,虽然都是对众生释放善意:

七重因果:是偏重在事相,偏重在事相的修行,就是我的立场跟众生的立场没有改变,但是我对众生释放善意,这个是事相的修行。

自他交换:是一种理观,就是我自己的立场跟众生的立场在空性当中交换,因为无自性,所以我跟他交换:这个地方的观法不一样。诸位可以看看哪一个观法适合你,就找一个适合你的方法去修。这个地方是讲到菩提心。

乙二、正知见

正知见就是我们不但是心中有一个希望,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应该要有智慧来如实的观察生命的真相它在大乘佛法的正知见就是「万法唯识」的道理。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智慧永远是最重要的,没有智慧的引导,我们的善法不能成就波罗蜜。

对生命的观察,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所谓的宗教家、或者讲哲学家,他们对生命的观察有两类:

一、无因缘论:认为生命只是一个偶然,生命没有任何理由,这个人他能够生长在富贵家、这个人生长在贫穷家、这个人一出生的时候脚就断了一只,这个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就像是一阵风吹过来树叶掉下来,如此而已。就是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理由,换句话说改造生命是不可能,断恶修善也没有任何意义。当然这个思考是非常危险的,这会创造一种观念:就是生命只是个偶然,换句话说你只有今生,你有这种思考,你就很容易要及时行乐了,为了达到安乐而不择手段。这个思考是非常危险的,这种思考叫做无因缘论。

二、邪因缘论:这个比较好一点,他认为生命是有理由的、有一定的轨则,但这个轨则就是有一个主宰者,有大梵天王、或者上帝,祂主宰着我们的吉凶祸福,所以我们透过对主宰者的礼拜、赞叹、归依,我们能够让自己离苦得乐。当然这样的思考是认为有因缘论,但这个因缘是错谬的,所以叫做邪因缘论。

佛陀出世以后,就把这两种错误的思考推翻掉,就说出了

正因缘论:正确的因缘,佛陀说:生命是有理由、有轨则的,这个轨则就是业力。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果报?就是你过去生有业力,你自己的业力创造自己的果报,说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种业感缘起的思想,如果我们今天再进一步观察,什么是业?这个业造了以后,又是谁来保存呢?我们就会发觉:其实业是由心创造的,而且也保存在心中,所以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其实关键点还是心,心为业主。所以我们追根究底十法界的差别,关键点就是「我们一念心的差别」。

心的差别,我们先解释心的相貌,心的相貌有两种:一个是它的作用,一个是它的体性。

先看体性。体性就是一个转,前后转变,说是法性本来空寂,我们心的相貌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禅宗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一般总认为: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我们生命死了以后,就像一间房子坏了,里面的人就会找一间新的房子住,房子是改变的,但是里面的人是不改变。我们凡夫是这种心情,就是说前一生的我跟现在的我是一样,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一样,就是在整个流转的生命当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自我。但是这样的思考是错误的。怎么知道呢?比如说你前生是个男人,你的五蕴是一个男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一个男人的相貌、男人的思考;今生由于业力的熏习变成一个女人了,出现一个女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你现出女人的身相、女人的思考,你找不到你过去生的气氛,你找不到,你前生的五蕴完全消失掉了,不管是色受想行识完全消失掉,觅之了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