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169章 野人来投(2/3)

“比预期想的多建造了些,一共是二千四百亩育苗田,育出的田地,可以抛秧九到十二万亩稻田。”

亦失哈汗颜的说着,朱高煦听后却皱眉:“建的太大了,如果牛马粪便跟不上,保温就不能做好。”

“是……”亦失哈也叹气道:“奴婢原先只让他们准备一千亩,但工匠们说这育苗田若是不一口气建好,日后新建育苗田有可能会破坏原先的火道。”

“知道了。”朱高煦颔首,虽然他觉得建造太大,但还是选择相信工匠们的手艺。

他起身离开了这被圈起来的两千余亩育苗田,往今年的水田走去。

两千亩水田种满了水稻,此刻虽然已经是八月,它们却依旧翠绿,少有泛黄的水稻。

望着这些水稻,朱高煦蹲在田边看了看稻穗的数量。

他前世也陪着单位的领导下过乡,不过大多都走走过场。

好在有一次下乡时,当时的领导是曾经下过乡的知青,十分了解农业,因此特意对朱高煦他们这帮小年轻说过一些农业知识。

后世的水稻,大多是经过科学培育的高产水稻。

一般来说,一粒稻谷在播种长成一棵稻苗后,大约可以分长出十五到三十株稻穗。

这其中,每一株稻穗大约有一百二到二百粒稻谷,合计估算每株稻苗最少可结稻谷一千五,最多可结六千粒。

这听上去很多,但放在一个标准的碗里,却并不算多。

可即便如此,对于朱高煦来说,这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产量。

在看过后世的水稻稻穗后,又再来看大明时期的水稻稻穗时,他除了叹气便只有叹气。

扶起吉林城水田之中的一株水稻,朱高煦看了看,它只有七株稻穗。

只是一眼,朱高煦就判断出每株稻穗上的稻谷不会超过百粒,只有江南水稻稻谷的二分之一不到。

朱高煦挑二十株数了数,基本每株水稻稻穗上的稻谷都在六十到八十之间。

“把督管稻田的吏目叫来。”朱高煦回头对亦失哈吩咐,亦失哈不明所以,却还是叫来了督管水稻田的吏目。

在他到来后,朱高煦指着水稻对那吏目说道:

“你身为督管水稻的吏目,日后要常常在不折断稻穗的情况下,抽选出部分田地的稻穗来计算,最后交出一个结果。”

说着,朱高煦从那吏目手上抢来了执笔,按照自己的方式写下来记录的标准格式后,又转而递给了吏目。

“这水田之中,我观这水稻,大多每株水稻只有五六株稻穗,每株稻穗又只有七八十粒稻谷。”

“你既然做了这督管水稻田的吏目,便要时常关注稻田,将一些粮种给选出来。”

“像这种每株水稻只有五株稻穗,每株稻穗基本都在八十粒以下稻谷的稻穗,来年就不要再播种了。”

“这样一年年的筛选下去,若是每株稻穗都能稳定生长出七株稻穗,每株能产出百粒乃至百五十粒稻谷,那大明的百姓就不用再担心吃饭的问题了。”

朱高煦的话或许有些夸张,但放在当下的大明来说,若是连吉林城的水稻都能种出七穗且每穗百粒的稻谷,那天下的粮食亩产起码要提升三成。

当然,正因为这很困难,所以朱高煦才没有抱太大期望。

能将吉林城的水稻维持在每穗八十粒,他就已经满足了。

想到这里,他放下了稻穗,站起了身来,对那吏目说道:“这城外的稻田,若是今年能每亩产出百斤成米,你当即便是吉林城的百户了。”

“若是能达到一石成米,我便封你为千户,世袭罔替!”

“草民拜谢殿下!”听到朱高煦给出的诱惑,这吏目立马作揖拜谢。

朱高煦也不以为意,拍拍他后转身便与亦失哈离开了。

百斤成米,起码需要亩产一百四十斤才能得到,而一石更是需要二百斤的亩产。

吉林城若是能亩产二百,产出成品米一石,那朱高煦就轻松多了。

如此想着,朱高煦露出一抹苦笑,与亦失哈往城内走去。

只是半个时辰,他们回到了渤海王府,而此时的渤海王府已经开始有人丈量,计划着如何拆除了。

瞧着他们忙碌,朱高煦倍感唏嘘。

说个好歹,这也是他住了一年半的院子,真拆了他还有几分舍不得。

倒是他还没感慨多久,脚步声便从照壁后传来,不多时张纯便一路快走而来。

经历哈达岭一战后,张纯脸颊多出了一道伤口。

这道伤口很浅,因此愈合后并不影响感官,反而让张纯多了几分男人味。

“行事匆匆,怎么了?”

朱高煦喝了一杯茶,好笑的询问张纯,张纯也缓了口气后作揖道:

“殿下,东边的嫌真部弗达哈派人送信来,说是东边的好几个野人部落遭遇了山洪,粮食全都绝收了。”

“弗达哈见状,便说服他们前来吉林城加入,那些人也有这意思,不过就是那几个部落的头人担心自己来了吉林城后和普通女真人一样,所以弗达哈派人来询问,想知道我们能给那些头人什么身份。”

“这倒是意外之喜!”听完张纯的话,朱高煦忍不住笑了出来,起身来回渡步片刻后才给出答案:

“告诉弗达哈,这次他若把事情办成,我便送他二百石粮食。”

“另外那些头人的待遇,也按照之前的头人待遇一样,给予他们坊长的身份,每月禄米一石,并以田地收购他们手中的牲畜。”

“是!”张纯作揖应下,随后转身离去。

瞧着他的背影,朱高煦也十分高兴的哼起了曲子,朝着后院走了去。

那曲子声音轻快,致使他还没走进存心殿,便让里面的郭琰听了进去。

“殿下今日这么高兴?”郭琰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刺绣,脸上笑容可人。

她那模样,显然是知道了渤海王府准备新建的事情,毕竟她这段时间在意的,一直都是这件事。

“刚才听了些有意思的事情,你这刺绣弄完,我们也差不多可以入住新王府了。”

朱高煦走进殿内,坐在郭琰旁边,旁边站着的两名婢女为他端茶递水,朱高煦也都欣然接受。

他与郭琰聊了一些事情,不过大多都是旁敲侧击郭英曾经的往事。

这倒不是他才探查什么情报,而是他想知道郭英是怎么打仗的,又或者郭英的性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