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四合院里的手艺人 第93章 我们都一样(2/3)

“你不去拉倒。”刘德柱斜眼瞧。

徐得庸笑了笑道:“我这里还有小酒馆老板娘给的咸菜,再去买点花生米……。”

“得!”强子立马道:“就冲小酒馆老板娘的咸菜,哥几个走着……。”

……

喝完酒,天色已黑,强子这货贪杯,直接醉倒在蔡全无家里。

刘德柱走路也有点晃荡,徐得庸喝了半斤,脸色微红。

谁说兑水的酒不醉人!

蔡全无将两人送出门道:“德柱,要不你也在我这将就一晚?”

刘德柱摆摆手道:“不……不用,家里老娘肯定等着我回去呢……。”

徐得庸微醺道:“全无,你回去看着强子吧,别让他吐了把自己呛死喽,我把他送回去。”

“嘿,得庸,还是你局气啊……。”刘德柱嘿嘿傻笑,低声道:“你要把‘提缸术’教给我,你就是我亲哥……。”

这货心里还惦记的,也是没谁了!

徐得庸没搭理他,和蔡全无告辞,驮着这货把他送回了家。

刘德柱家也是住的大杂院,只是看起来相对要破旧一些,连门口的门当都看不分明。

门当户对,所谓“门当”是门框外一左一右的“门墩”,也叫“抱鼓石”,内里还延伸着连体的“门枕”。

“户对”指的是大门上方门楣上的“门簪”,它是木制的六角形饰物,直径七寸左右,柱高七寸左右。

拥有“门当、户对”的都是旧时侯有身份之人,怎么修建也是按阶层有讲究,修多了就是僭越。

徐得庸把他送到门口,调头回了家。

回到四合院门口,他想了想将水壶拿出来背在身侧。

随后将三轮板车推进院里,阎埠贵听到动静出来瞧了一眼,眼睛便盯在车后面的大酒坛子上。

“唷,得庸,你这是打哪弄了这一大坛子酒啊?”阎埠贵说着凑过来,深吸了一口酒气,像是能吸出一分钱的。

徐得庸笑眯眯道:“接了个拉酒的活,您甭闻了,空的。”

阎埠贵一听顿时收起身子道:“合着半天空的啊,我这……嘿,回去了,记得关门。”

徐得庸摇摇头,看了看手表,此时不过七点多,国家又倡导节约用电,没啥娱乐活动的人家有的已经熄灯休息了。

避孕条件差的时代,孩子多就是这么来的。

晚上没得玩,可不就玩银!

在之前的农业发展纲领(草案)中,还有一条规定:除少数民族地区之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扬和推行控制生育。

尔后,部份地区的部份已婚已育的家庭响应国家号令,自愿结扎。

这便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初始。

只是草案没有大张旗鼓宣传,这个年代也没有强制要求,全凭自愿。

徐得庸回到家中,告诉奶奶明天自己将去牛栏山给人拉酒,晚上要在那过一宿。

徐南氏立即摘下耳机出来皱眉道:“怎么去那么远?你在城里拉些货不就成了吗!”

徐得庸道:“拉一趟,人家给五块钱呢,在城里哪能遇到这样的活。”

他故意少说一半,毕竟这才是正常的价。

徐南氏闻言叹了一口气道:“那你明天什么时候走?”

徐得庸嬉皮笑脸道:“您甭管我了,我这么大的人能照顾好自己,我就和您说一声,别我晚上不回来当丢喽!”

徐南氏谆谆说道:“看把你能的,出了城,人可不像城里这么多,虽然解放了,但路上未必太平,你要小心些,不要在路上多耽搁……。”

徐南氏说了一大通,像是要把活了一辈子的经验都一股脑告诉徐得庸。

“您放心,孙子一定早去早回。”徐得庸等奶奶说完才道。

徐南氏点点头道:“明天早上我烙肉馅大饼给你吃,多吃点好有力气赶路。”

“奶奶最好……。”徐得庸拍马屁道。

“哼。”徐南氏忍着笑道:“那你早点休息养精蓄锐,奶奶找块布给你缝个口罩,外面不比城里,风一吹漫天尘沙。”

“得嘞,还是奶奶想的周全!”

说起口罩,以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竟然成了社会上的一种流行符号,甭管是肆玖城爷们儿还是大妞儿,胸前都会别一白口罩,不是为了戴,是为了要这一条白色的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