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48章 屎溺里的粪球战争,封禅昆仑!(吃饭勿看)(1/4)

“老太傅莫劝,有些人就是蹬鼻子上脸!”

“朕给他们脸,他们不知道珍惜,还以为朕欺软怕硬。”

“朕就让他们知道,得寸进尺的后果!”

朱祁钰摆摆手:“此事不必再议,朕会亲自管束宗室的,不必诸卿操心。”

“三月初便开始,便陆陆续续移民塞边。”

“诸卿挑地方即可,其他问题朕来解决。”

朝臣也是叹服。

皇帝赤膊上阵,带着朝堂冲锋陷阵,还不是第一次了。

这个皇帝太有刚儿。

换做其他皇帝,都是拿着朝臣当枪使,他站在后面当好人。

尤其对待宗室这种亘古难题,皇帝就喜欢用人,然后杀人,就如晁错一般。

“陛下,老臣以为当放在平原地带。”

“不占据要害,无险可守。”

“就算有心造反,也无伤大雅,更威胁不到中枢。”

“但也不能安置太往北,热河沿着长城安置一些还行。”

“太远了,怕是心有怨怼,对陛下名声不利。”

“老臣的意思是,从北直隶移出一部分,再将部分近支宗室安置在北直隶,远支宗室往长城外安置。”

胡濙办法很折中。

照顾宗室的心思,又能遏制宗室的野心。

只是苦了京畿百姓。

“至于这么麻烦吗?”朱祁钰对宗室没有好印象。

在他眼里,宗室威胁着他的皇位,又无法成为臂助的大麻烦。

该怎么处置宗室呢?

“陛下,宗室乃大事,丝毫马虎不得。”胡濙认真道。

“京畿虽有灾害,但和全国比起来,还算安稳,京畿百姓如何愿意迁徙?”

朱祁钰问。

胡濙低头不说话,只能强迁。

为了宗室安稳,只能苦一苦百姓了。

“老太傅,您为国之心,朕清楚。”

“但不能为了宗室安定,而让百姓受苦呀。”

朱祁钰苦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京畿若乱起来,朝堂首当其冲。”

“朕竭力想让百姓吃饱肚子,就是想让天下安定下来。”

“国内没有那么多灾害、那么多叛乱,百姓安家立业,天下也就承平了。”

“若因为宗室,而让百姓伤筋动骨。”

“与其这般,宁愿不做。”

因为北直隶是平原地区,适合安置宗室。

又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宗室乱不起来的。

“陛下心怀万民,乃社稷之福!”

姚夔跪在地上道:“陛下为京畿百姓着想,老臣以为陛下思虑甚是。”

“自古移民最是血腥,何事都可能发生。”

“而叛乱伊始,亦从移民开始。”

“陛下安土重迁,乃是让京畿安定之本。”

“老臣以为,刑部可修订律法,将罪犯迁徙至热河,本地出现空当,适当安置宗室填充进去。”

胡濙皱眉,那得多大工程啊?多久能迁移完毕呢?

姚夔道:“山东富裕,又无险可守,老臣以为可大量安置宗室。”

“还有湖北,乃中原腹地,钟灵毓秀之地,安置宗室绰绰有余。”

“陕甘宁虽处西北,但也是中原精粹,完全可以安置宗室。”

他选的山东是最好的。

看看汉王造反,旦夕可平。

就是因为汉王被分封在山东,山东和河南,都不是霸业之基。

但王复有不同意见:“姚通政使,关中乃汉唐龙兴之地。”

“万一有贼寇挟宗室占据关中,以险要关隘抵挡天兵。”

“纵然无法动摇大明根基,但平定起来难度太高,不利于民间安稳。”

“安置甘肃、宁夏微臣没有意见,但陕西不行。”

朱祁钰有点哭笑不得。

仿佛在朝臣眼里,宗室都带着反叛属性,这是太宗皇帝带来的后遗症吗?

“可甘肃、宁夏远居塞外,宗室怕是人心不服啊。”姚夔道。

“宁愿多给些赏赐,也不能安置在陕西。”王复语气坚定。

胡濙点头表示认可。

山西是想都不能想的,山西是山河形胜之地,从唐末五代以来,便是龙兴宝地。

绝不能让宗室占据。

湖南也不行,湖南遍地山川,虽不是成事之根,但却是霍乱荆襄之源。

陕西更不行了,那是汉唐的根基,纵然现在荒凉。

但那地方有龙气,自古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多诞生在关中。

“微臣以为湖北也不行,湖北乃九省通衢,天下之中心,若被人截断湖北,等于大明腹部中了一拳,危害甚大啊。”

岳正发表意见。

这不行那不行,干脆把他们安置倭国去吧。

“山东、辽宁总可以吧?”

“北直隶也适当安置,甘肃和宁夏多多安置,还有热河。”

“暂且先定下来这些地方。”

朱祁钰表示无语:“详细的,阁部拟出个条陈来,今日就不在这里议了。”

“臣等遵旨!”

其实,最好的安置地点是热河、吉林,这样的边陲省份。

如热河,一片草原,无险可守。

吉林都司更是寒冷无比,不具备龙兴之地。

而且都是地广人稀之地,不存在称王称霸的本钱。

问题是宗室不愿意啊。

别看皇帝杀得狠,真移民的时候,宗室群起反对,皇帝的名声可就彻底毁了。

归根到底,得利诱。

人家真心愿意去,才能扎根当地,若不愿意,想方设法跑回来,皇帝有啥办法?

总不能派五法司的人天天盯着宗室吧?

毕竟人家都被革除宗室了,宗人府怎么盯着人家?

朱祁钰瞅了眼冯孝:“去,把那些革除宗室的,统统招到武英殿外,朕要见。”

“皇爷,天不早了,怕是召集不起来了。”冯孝苦笑。

“那就明日早晨,朕下了朝就要见到他们。”

群臣想劝皇帝,不要滥杀了。

但估计皇帝也听不进去,他们也不敢劝谏。

“这个月,朕诏见了吴复七次。”

“他给朕上了七十八道奏章。”

“老人家耄耋之年,却还惦记着天下百姓啊,其为国之心令朕动容。”

“他每一道奏章,朕都看了。”

“不止他,徐珵在辽宁,也给朕上了十三道奏章。”

“在地方的百官,闻听朝中建立治水司,上奏章者不知凡几,言之有物的奏章比比皆是,说明眷念天下的官员还是很多的。”

“他们的奏章,朕每一个字,都仔细地看了。”

“都给他们亲笔批复了。”

“朕让司礼监整理出来的条陈,你们拿回去研读,酌情增加、删改。”

“治水司马上就要提上日程,阁部要将精力放在治水司上。”

“治水司新设,今年是最难的,框架必须搭建起来,条陈、律法都要拟定,规矩也要定下来。”

“然后才能具体办事,让下面办事的人有法可依,根据条陈办事。”

“才不至于乱了方寸,朝堂也好管制。”

真正让朱祁钰动容的是,吴复多大岁数了,心思还在黄河身上,还有徐珵,已经是太监了,却心心念念着治水。

仅此一个月,朱祁钰收到一千二百多封关于治水的奏章。

天下百官提出的问题、解决办法,多如牛毛,言之有物的奏章超过七百封。

有些滥竽充数,邀功邀赏的,都被朱祁钰臭骂一顿,令其抄写治水书籍,送入中枢。

“陛下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胡濙跪在地上:“陛下设立治水司,愿拿出亿亿两银子,根治黄河,功业不在于舜帝之下!”

“臣等在景泰朝任事,与有荣焉!”

“请陛下,受臣等恭拜!”

这可不是吹的。

太祖皇帝如何?太宗皇帝怎么样?

治理黄河了吗?

宋元就别说了,没一个好货,黄河烂成这样,就是他们干的。

但大明皇帝可是把百姓放在心上的,结果做了吗?

朱祁钰肯拿出享乐的钱,来根治黄河,才是真的千古仁君。

“都起来吧。”

朱祁钰认真道:“治水乃是顶天的大事,绝不能出现任何错漏,阁部拟出条陈后。”

“公开出来,让天下百官、民间文人、能人志士参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