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两件事,可以看出这件事的重大。一件是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朱棣直接将朱允炆的年号“建文”给废弃了,并将以建文为年号的四年全部换成了洪武年号。
因此,洪武年号本来只有三十一年,最后却变成了三十五年。这样就表示朱棣的“永乐”年号是直接继承自朱元璋的“洪武”年号。洪武年号铸造了洪武通宝,中间的建文年号没有铸钱,因此他铸造永乐通宝就可以向世人昭示,他朱棣才是洪武皇帝的合法继承人。
朱棣铸造年号钱永乐通宝,表面上看虽然打破了朱元璋的禁钱令,但在实际的货币流通中,朱棣还是继续推行朱元璋制定的流通使用纸币的政策。因此,他所铸造的永乐通宝钱根本就没有在国内流通使用,反而是都赏赐给了国外的朝贡使团。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朱棣铸钱的目的是政治上的考虑,而不是经济上的需要。
另一件是朱棣登基之后,立马派出郑和率领庞大的使团出使海外,“通好他国,怀柔远人”。他的目的就是向世人宣告,他才是大明王朝的合法天子。
实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他的年号钱来赏赐沿途各国。因此,在郑和的七次航海中,从永乐七年十月第三次开始,所携带的都是大量的永乐通宝钱。这也是朱棣于永乐六年在京师南京,接着又于永乐九年在东南沿海四省大量铸造永乐通宝钱的原因。
大量的钱币撒出去之后,必然会招来更多的朝贡使臣。永乐一朝,仅泛海而来的国王就有四位,其中三位还留葬在了明朝。为了接待朝贡使臣,朱棣又在福建、浙江、广东分设来远、安远、怀远三个市舶司,在京师则设会同馆以国宾待之。另外还设置了四夷馆,负责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些使臣都不会空手而归,而赏赐他们的多半都是永乐通宝。
正是由于铸造永乐通宝的目的就是供郑和船队去海外宣扬国威,以及赏赐朝贡使臣,怀柔远人。所以就导致了它不在国内流通使用,于是在后世,永乐通宝在国内出土发现的数量很少,在明清时期的钱币窖藏中更是难得一见,但在海外却有大量发现。
20世纪70年代在东沙、XSQD的水下考古中,发现了被认为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沉船所遗下的铜钱,其中永乐通宝钱的数量极其巨大。据统计,仅XSQD第一次清理的80706枚古钱中,永乐通宝就有49684枚,占62%;第二次清理的能看清文字的1995枚铜钱中,永乐通宝多达1215枚,占61%。在东沙群岛清理的钱币中,永乐通宝也比大中通宝、洪武通宝多得多。
永乐通宝不仅在南海的西沙、东沙群岛大批量发现,在环印度洋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是随处可见。譬如从肯尼亚、坦桑尼亚到阿曼、伊朗,从斯里兰卡、印度到泰国、马来西亚,都有大量的永乐通宝钱出土发现的记录。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永乐通宝钱是明朝所构建的东亚朝贡体系中的通用货币,在中国主导的有等级秩序的东亚朝贡体系中,无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郑和下西洋的深入,大量的永乐通宝钱成了东南亚各国的通用货币,由此开启了永乐通宝风行亚洲的旅程。
而与东南亚地区相比,永乐通宝钱在日本发挥的作用更大,影响也更为深远。这是因为在明朝进入永乐盛世的同时,当时统治日本的室町幕府也迎来了足利义满统治的全盛时代,并且还加入了明朝所建立的东亚朝贡体系。
元朝初年,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以失败告终,中日之间断绝了官方往来。后来的朱元璋因为怀疑日本人与宰相胡惟庸勾结,企图篡夺皇位,因此对日本始终保持警惕。中日两国这种互不信任的紧张关系,最终是被室町幕府的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于1399年以向明朝称臣的方式给缓和了。
注意,敲黑板了啊,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日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式向中国称臣,所以这件事在日本历史上也是一件非同寻常而且颇有争议的事件。后世很多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右翼人士是很不乐意提及此事的。
那么,足利义满为什么要向明朝称臣呢?当然是为了与中国开展贸易,而贸易的目的则正是希望获得中国的铜钱。
诶?铸钱而已,日本为什么自己不铸造,非要用中国的铜钱呢?
这个问题本来需要从唐宋时期讲起,但这里还是不细说了,简单总结就是八个字:材料有限,技术不佳。
总之最后,随着大量的宋钱、明钱流入日本之后,对日本的货币经济、地租以及赋税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譬如日本由此前盛行的以物易物的实物货币形态,逐渐发展为以铜钱为主要的流通手段。不仅官方和民间的买卖广泛使用铜钱,而且土地、房屋的出售或抵押也多以铜钱形式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