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 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3.天下苍生望谢安(3/3)

以前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去拜访谢安时,桓温更是耐心等待谢安梳洗完毕方才相见,足见对这位名满天下者的器重。

其实,谢安没有选择在朝中任职,而是去了桓温的军府之中充当幕僚,就是为了让桓温高兴的。

个中缘由非常值得玩味:不是谢家得罪了桓温,而是桓温伤害了谢家(侵占豫州)。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然而,这就是道理。

以桓温的实力,整个东晋尚且俯首帖耳,自然不是谢氏家族可以轻易得罪的,桓温能伤谢家一次,就可以害谢家两次。对于此,谢安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到来,修复和桓温的关系,缓和桓、谢两家的矛盾,这是谢安出山后的头等大事,更是他选择在桓温处任职的直接原因。

即使桓温明知缘由如此,也依然会感到高兴。

第二年,谢安以为其弟谢万奔丧为由,离开了桓温。在处理完丧事后,谢安来到东晋首都建康任职,从此和桓温分道扬镳,开始了自己的宰相之路。

由于和桓温关系好,又在朝廷里任职,谢安成了缓和桓温和东晋朝廷矛盾的润滑剂。在以后的十余年岁月里,桓温和朝廷的关系日益恶化,但正是由于谢安和桓温在这一时期的密切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冲击到谢家。谢安也充分利用自己和双方的特殊关系,在二者之间巧妙周旋,竭力辅政。

不过,据了解,或许是因为桓温专政的原因,谢安在这一时期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唯一值得称道的是,简文帝司马昱死后,谢安依然选择站在朝廷一边,和东晋各大家族联手,粉碎了桓温篡晋自立的企图。

373年,桓温入朝祭奠简文帝司马昱,当时,先皇驾崩,新皇继位,朝中政局混乱,各种传言甚嚣尘上,大家都认为,桓温此行,为篡位而来。

朝廷派去迎接桓温的主要大臣有两个,一个是谢安,另一个人叫王坦之,在当时,其名望和谢安齐。

可能是生疏有别,毕竟谢安和桓温是故交,两人曾经有过一段相当值得回忆的过往;不过关于二人在此事件中的表现,大家都认为是胆气的差别。

临行时,京城传言桓温要杀掉王坦之和谢安,王坦之非常害怕,而谢安却神色不变,并勉励王坦之:“晋祚存亡,在此一行。” 等到和桓温相见,王坦之汗流浃背,紧张的连记事用的手版都拿反了;只有谢安从容就座,在只言片语之间,让桓温尽去壁后伏兵,然后二人谈笑良久方才依依惜别。此后,桓温断绝代晋自立的念头,不久即率领军队返回驻地。众人至此方知王坦之、谢安两大名士孰优孰劣。

在强权和暴力面前,惊惧颤栗者众矣,大义凌然者亦有之。而只有谢安以其镇定自若的风度,变杀气成和气,化恐吓成笑话。滔天祸乱,消弭于无形。

后来桓温病重,暗示朝廷为他加九锡,谢安一拖再拖,一道锡文改了半个多月没改完,硬是以一个“拖”字诀将桓温拖死,解决了朝廷天大的难题。

谢安的镇定,使晋室得以稳定。

桓温死后,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与时任尚书令的王彪之共同执掌朝政。

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谢安凭借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利用朝廷的政治优势,迫使桓氏家族逐步妥协让步,平衡了东晋各大家族势力,瓦解了桓氏一家独大的局面。各大家族互相制衡,构成了能够团结一致对外的政治基础。

而且,也正是在谢安的主持下,东晋朝廷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时改革。主要有三点:

一.自上而下推行以树立中央权威为目的的文化运动,奉行推崇忠君观念的儒学,有针对性的淡化玄学。

二.进行税务制度改革,改按田征税为按口征税,增加国家税收。

三.军事改革,启用年轻将领(谢玄等),组建新军队——北府军。

谢安的改革,是东晋为何忠臣义士如此之多的原因;是东晋有实力支撑战争的原因;是晋军为何强大的原因;更是东晋能够团结一致并最终打败前秦的原因。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