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边。
“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大同总兵周尚文刚回到家中,便激奋的大吼起来,将三个常年随他出征的儿子都唤了过来,
“为父才得知消息,皇上决意倾举国之力复套,我们父子四人建功立业的时候终于到了!”
“果真?”
三个儿子皆是喜出望外。
与此前那些被动防御的小打小闹不同。
复套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倘若能在此战中立下大功,说不定能够一战封侯!
试问哪个正经武将不想立下不世之功,不想封侯拜将?
说起封侯拜将,三个儿子心中就替这位已经年迈的父亲不平。
明朝历来采用的是“一大功”与“累小功”结合的封爵体系,依照往朝的惯例,他们的父亲凭借此前的累累战功早就有了封侯拜将的资格。
然而因为周尚文在有些事情上的不肯妥协,与那些朝廷文官关系恶劣,导致这些年来始终受到压制,封侯拜将的事才到了兵部便已卡住,难以再进一步。
倘若他们父子能在这回复套中再立大功,那么就算有人有意压制,也不可能再压得住了!
“为父亲耳所闻,还能有假?”
周尚文意气风发,大声笑道,
“翊国公这回前来大同正是奉了当今圣上的旨意,提前筹备此事!”
“君佐,你立刻以为父的名义写一封请缨奏疏,在奏疏中列举为父往日战绩,命人八百里加急送去京城,为父要抢先向皇上毛遂自荐!”
……
大同巡抚龙大有回到巡抚衙门,也立刻叫来了几个幕僚:
“皇上有意发兵复套,你们几人近日可收到过相关的风声?”
“抚台,如此大的事我等怎敢隐瞒不报?”
几人闻言皆是一惊,一边澄清一边好奇的问道,
“不知抚台这消息从何而来,不会是有人以讹传讹,混淆视听吧?”
“本院方才接待翊国公,此乃翊国公随行义子的失口之言,怎会是传讹?”
龙大有紧蹙眉头,不无担忧的道。
倘若皇上此时执意复套,那么厘清军务、复查卫所军籍黄册与调配军饷物资便是眼么前的事。
这里面问题很大,旁的暂且不说,光是卫所军籍黄册就是个大问题。
这些年来由于各级卫所军官**贪婪,兼并掠夺了许多军籍军户的屯田土地,害得许多人家破人亡,如今已有大量军户脱籍逃亡,甚至还有不少跑去鞑子那边谋求生路。
嘉靖三年的“大同兵变”、嘉靖十四年的“辽东兵变”,都是因此导致。
只不过上报的时候,各级官员以“士卒不愿远戍,官府督之过激”为由糊弄了皇上。
而这种情况发展到现在,各卫所实际在籍的军户已经十不存三,剩下的七成都被各级军官吃了空饷。
这种情况不打仗不说,一旦打仗立刻就有可能暴露。
不过这在他看来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这些年九边重镇各级军官与京城的京官早已形成了一条利益链,内外互通总有办法免责平账,就算皇上亲自来查也未必能查出什么大问题。
因此他最担忧的事不是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他是一员“债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