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肉熔炉 第64章 再起波澜(2/2)

他的话语依旧保持着冷硬,但其中蕴含的沉重与屈辱,却让在场的每一个军官都感到不寒而栗。

万家岭,这个地名从此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冈村宁次的心里,成为他军事生涯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和驱之不散的梦魇。

在极度的震怒与不得不接受的惨痛现实面前,冈村宁次及其参谋团队展现了其作为职业军人的冷酷与效率。他们将个人情绪强行压下,目光重新聚焦于作战地图之上。

万家岭的失败必须被消化,而攻占武汉的终极目标是坚决不能动摇的。基于现实的挫折过后,很快一套更为狠辣和务实的全新进攻方案被迅速制定了出来,其核心在于:避实击虚,转移重心,双钳合击。

在赣北方向,面对薛跃指挥的第9战区所部在万家岭表现出的强悍战斗力与复杂山地带来的巨大威胁,冈村宁次做出了痛苦但理智的决定:

那就是彻底放弃在赣北地区寻求决战或大规模突破的幻想。让损失惨重的第101师团(虽经紧急补充,但战斗力与士气已大不如前)转入战略防御,负责牵制作用。

第101师团的任务不再是进攻,而是尽最大可能粘住和袭扰薛跃之兵团主力,使其无法抽调兵力去支援其他方向。赣北战线,从此前志在必得的主攻方向,降级为次要的牵制战场。

将真正的杀招转向了南线战场。冈村宁次命令其麾下最精锐的部队——第6师团,从岳阳地区沿粤汉铁路全力南下。

第6师团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机动能力,开始向国府军第20军防守的新墙河防线发起了猛攻,其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迅速突新墙河破防线,不顾一切地向南疾进,直扑咸宁。

咸宁是武汉南面的战略门户和交通枢纽,一旦被日军占领,必将严重威胁甚至切断武汉地区华夏军队主力向南撤退的退路和补给线。

这是一记意图关紧南大门的凶狠勾拳。

此外,在长江北岸。已经得到充分补充和加强的第13师团,承担起了最为关键的主攻任务。

13师团强渡淮河后,攻潢川,走信阳一线。意图执行一次大规模的北面迂回战术,为的就是截断平汉铁路,彻底关闭武汉的北大门。

因为一旦信阳失守,日军就可以从北面完成对武汉的战略大包围,实现与南线的第6师团形成南北并进、夹击合围之态势,一举将华夏第五战区之主力聚歼于武汉周边。

总而言之,万家岭的惨败迫使日军放弃了在赣北山区与华夏军队继续硬碰硬的消耗战。

冈村宁次,这一次采取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战略,那就是在赣北采取守势,然后集中其最强大的机动兵力,于南北两翼(长江北岸与鄂南)的开阔地带发动一场快速迂回、切断退路、合围决战的钳形攻势。

这套新部署,既是对106师团覆灭的被迫反应,也体现了日军试图以更大范围的机动作战来挽回败局、最终达成占领武汉之决心。

战火的重心,已然从赣北的山岭转移至了南北两线的交通命脉之上。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