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傻子教授知道,黄山轩辕峰下面的夫子山一带,早在商周时期或更早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而且从已知的出土物件来看,那里的文化品位是很高的,类似黄山北大门“蒋家山遗址”的良渚文化。
张洪德教授知道,在三口夫子山的黄帝坑、新民樵山神仙洞、黄山轩辕峰上的神仙洞,陆续出现了与黄帝祭祀、商代、西周王系的石刻。文字大多介乎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之间。部分文字明显不同与现已收入《甲金篆隶大字典》,具有地方特色。
刘傻子教授判断:根据以上黄帝文化的遗物分析,黄山的黄帝文化历史应该发生在3500年--2500年左右的时间,即商代初到西周末或春秋初。 《山海经》记载,上古时期黄山名叫“三天子都”。这三天子相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另一种说法是浮丘翁、容成公和黄帝。在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里就有“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
黄梅导游说,由此可见,黄帝的一族支系——青阳在上古时期就散居在长江流域。而在以黄山为源头的长江支流——青弋江中游就有一个“故青阳城”。那里曾经是西周的“泰伯奔荆蛮”后居住的故城。
杨扬导游说,泰伯是勾吴的始祖,也就是吴人的一世祖。周人居西方一直以“黄帝嫡系”自称。因此,在西周灭商后,就开始了以“周公旦”和召伯为首的“伐淮夷”和“伐楚蛮”的“布道宣德”之战。黄帝及其大公至德的思想,则是周族人高举的精神旗帜。
张洪德教授说:“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几乎所有的山岳都有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作解释或说明。那些山岳的自然美景与动人的故事相结合,构成了十分厚实的风物传说文化版模。这种由民族风物传说圈形成的山岳文化版模在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
刘傻子教授说:“我在海南考察,像黎族的《黎母山传说》,正是以信奉本民族祖先神黎母为主要内容的。传说雷公经过海南岛带来了一颗蛇卵,壳破以后,从中跳出一个女孩,靠吃野果长大,与大陆来岛上采沉香的一个青年成婚,繁衍了子孙后代,进行捕捞、种植山兰旱稻。这个女孩是谁呢?”
沈聪明插话说:“刘傻瓜,这女子被尊称为黎母,子孙后代成为黎人。这则风物传说的地理分布应当在海南岛思河的峒一带;但是,由于黎族对民族祖先神黎母的信奉有普遍性,所以,由这则风物传说引导出的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圈,已经远远超越了该峒范围。黎族关于五指山的传说有几种异文,但也都紧紧地围绕着对雷神或大力神的信仰而传播。”
沈聪明说完后,对刘傻子说:“刘傻瓜,别认为我不懂神话,还要我继续讲吗?”于张喜说:“沈聪明,你接着说说大力神的故事,结合五指山来讲。”沈聪明说:“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广泛。一种说雷公兄弟杨叉为了镇压天翻地覆,堆起了五座岭,另一种说是射日月的大力神的巨手五指化成。”
于张喜问:“沈聪明,你讲完了,你能够进行文化解说吗?”沈聪明编辑说:“我看还是请刘傻瓜讲吧。”刘傻子说:“雷公兄弟杨叉为了镇压天翻地覆堆起五座岭的传说,以黎族普遍传播信奉雷神的传说为特征。射日月的大力神的巨手五指化成五指山的传说,以黎族普遍流传的大力神的传说为特征。因此五指山传说形成的民俗文化圈带有黎族全民族性。值得注意的是因本民族信仰而构成的风物传说圈,往往与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及其范围相互联系,使风物传说呈现出十分具有生命力的活泼状态,迅速向更广远的范围传播,形成了人文特征很强的民族文化圈。”
张洪德教授说:“我们下一步去黄山排云亭。”刘傻子、张洪德带着队伍来到排云亭。许小玲说:“我好像感觉脚下云雾在翻江倒海,感觉云雾的气息扑面而来。”
刘傻子教授说:“黄山的云雾变化多端,幻化无穷,有时好比汪洋云海,将丛山峻岭,隐没其间。云消雾散,黄山复峥嵘;云蒸霞蔚,黄山更磅礴;黄山之美,实在难于言表。”
黄梅导游兴致勃勃,滔滔不绝:“中国山岳的自然美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中国人偏偏用自己的民俗文化美描绘自然美,让中国的山岳具备各种各样的民俗性格,展现千姿百态的民俗风貌,反映了丰厚深刻的文化内涵。”
杨扬导游说:“在古老的山岳神话中,山岳是令人崇拜的大神。高大险峻的山,都是上天的梯子,或是天神下界的必由之路。”
刘傻子教授说:“黄山是至高无上的,藏族崇拜的贡嘎山,山名的藏语含义就是‘至高无上’;蒙古族崇拜的腾格里山,山名的蒙古语含义正是‘天’的含义。这些山都具有原始崇拜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多民族中,广泛残留着恭祭山或山神的习俗,正是这种原始文化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