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气氛凝重。一位文臣,身着华丽的朝服,面容儒雅,却带着几分书生气,战战兢兢地站了出来。他对着高高在上的皇帝,声音虽有些颤抖,但仍尽力保持镇定:“陛下,臣平日也不过是以笔墨明志,对于兵戎之事,实在是一知半解。关于如何对付突厥,臣实在不敢妄言。不过,陛下可曾听说过泰山脚下的黄家?他们与突厥曾有盟约,约定双方和平共处。如今我们若贸然动手,恐怕会失了信义,让天下人耻笑。”
【哎呀,这朝堂之上,怎会有如此多不惧生死之人?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说起李世民,他手下的谋士猛将如云,为何在这等关键时刻,却有人如此畏缩不前?难道他们不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吗?】
【兵法云,‘兵者,诡道也’,讲究的是灵活多变。此人怎会如此固执,不懂变通?太宗的麾下,怎也会有如此平庸之辈!】
唐太宗李世民,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他的心中充满了憋屈和不甘。打败突厥,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愿。如今机会就在眼前,怎能轻易放弃?更何况,旁边还有个李清歌,那个总是能洞察人心的女子,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疑惑和不满,更是让他心中的火气蹭蹭上涨。
唐太宗瞪着那位文臣,声音如雷:“你所说的话,大错特错!虽然先皇与突厥有过盟约,但他们背信弃义,侵犯我边境,攻陷我城池。渭水之耻,我岂能忘怀?”他的眼睛如同寒星一般,闪烁着冰冷的光芒,“渭水之战,若非我精心策划,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大唐早已成为突厥的囊中之物。你还能有幸站在这里,看到今天的太平盛世吗?你口口声声仁义道德,难道想拿我和百姓的安危当儿戏吗?”
文臣一听,吓得浑身哆嗦,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其他大臣也生怕被牵连,纷纷跟着跪下。只有李清歌,那个身姿挺拔、气质出众的女子,依旧站在那里,显得格外显眼。
唐太宗转头看向李清歌,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程爱卿,你认为这仗该不该打?”
李清歌恭敬地行了个礼,声音清晰而坚定:“陛下,我认为我们应该出兵。大唐经过近两年的休养生息,百姓富裕,军队强大,国库充盈。而突厥内部四分五裂,又遭天灾**。这正是我们北伐、平定边患的绝佳时机。更何况,是他们先背弃了盟约,我们反击是正义之举,何惧他人议论?”
“说得好!朕也是这么想的!”唐太宗一听李清歌的话,心中的郁闷顿时一扫而空,高兴地站了起来。
“朕因为突厥的侵扰,心中积压了太多的愤怒。每天早起练剑,就是为了发泄这股怒气。以前一直忍着,就是为了等这个机会。现在朕已经决定了,马上出兵,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让大唐的威名传遍四海!”
说完,大臣们又纷纷跪拜下来,高呼万岁。
李清歌看着唐太宗那激昂的神色,心中却暗暗琢磨:【其实啊,打仗并不是唯一的办法。策略是可以变的。比如那个执失思力,我们如果好好对待他,再派使者送他回去,说不定就能和平解决边患问题呢。】
唐太宗仿佛听到了李清歌的心声,想起了渭水之耻,心中惊讶不已。而李清歌则继续在心中盘算:【兵法上说的没错,‘智胜力’。我们可以学学古人的办法,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太宗想打突厥,颉利可汗也在盯着大唐呢。他那贪婪的心,可不比太宗小。他求亲议和,其实就是想拖延时间。如果我们来个将计就计,假装同意和亲,让突厥放松警惕,然后趁他们不备,一举消灭他们。这样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又能达到平定边患的目的。】
李清歌在心中盘算着这些计策,但并没有告诉唐太宗。然而,唐太宗却仿佛已经看透了她的心思。他看着李清歌那沉稳而睿智的神色,心中暗暗高兴:【李清歌这家伙虽然有点贪图安逸,但智谋确实不少,对国家大有裨益。】
【这个计策真是太妙了,比直接攻打强多了。既能保存实力,又能达到目的。李清歌,你真是朕的智囊啊!】
于是,唐太宗决定按照李清歌的计策行事。他又问李清歌:“程爱卿啊,你觉得谁适合挂帅出征呢?”
李清歌原本靠着柱子假装打盹儿呢,一听唐太宗的召唤,立刻站了起来。她不慌不忙地行了个礼,准备听候差遣。她的心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只等唐太宗一声令下,便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皇上,咱们这朝堂里头,能征善战的将军多得是,臣相信皇上您心里头有数,能做出最英明的决定。”李清歌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敬意与期待,她那双明亮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却又不失温婉。
太宗闻言,神色微微一凝,似乎对李清歌的期望既感欣慰又有些无奈。他心知这朝堂之上,虽有众多勇猛的将领,但真正能担起统帅之责的却寥寥无几。他的目光在群臣中扫过,心中暗自思量。
“……”
这话听起来就像是随便应付一下,太宗的脸色一下子就沉了下来,李清歌心里头也是直嘀咕。她心想:
【皇上啊,您怎么啥事都要问我呢?选主帅这事儿,李靖将军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满朝文武,谁都比不上他。虽然他平时话不多,但每次上阵都是身先士卒,智勇双全,无人能敌。】
【虽然也有那么几个不太行的,比如尉迟敬德,性子太急,容易冲动;秦叔宝呢,又太刚硬,不懂变通;道宗呢,谋略上还差了点火候。但人才还是有的,唯独李靖将军,那是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
太宗听了李清歌的心里话,嘴角不禁微微上扬,心里头暗暗点头。这些将领都跟了自己这么多年,他们的优缺点,自己自然是一清二楚。不过嘛,这些缺点也限制了他们只能当将领,当不了统帅。他需要一个既能运筹帷幄,又能稳住军心的人。
太宗轻咳了一声,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他对着大伙儿说:“各位爱卿都清楚,朕是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打过的仗数都数不过来。特别是那淝水之战,三万弱兵愣是打败了十倍于己的敌人。这可不是什么奇迹,全靠咱们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今天,朕决定,任命李清歌为征北大元帅,李靖为副帅,所有将领都归他们两位指挥!”
这话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李清歌瞪大了眼睛,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她心想:
【皇上这是唱的哪一出?我从来没带过兵,怎么突然就让我当元帅了?李靖将军的才能,那是公认的,何必多此一举呢?这下可好,连跟朋友喝酒的时间都没了。哎,皇上啊,您啥时候能别这么关注我?这关注度太高了,我也是很无奈啊。】
虽然心里头不乐意,但皇命难违,李清歌只好接下了这个差事。她心中暗自思量,既然皇上如此信任,自己定要全力以赴,不负所托。
太宗看到李清歌接了旨,笑得更加开心了。他深知李清歌的才智与胆识,相信她定能胜任此职。作为一国之君,太宗对军事上的事情自然是要过问的。他转头看向负责驯马的韦槃,问道:“韦卿啊,朕几个月前让你驯的马,现在怎么样了?”
韦槃恭恭敬敬地行礼回答:“陛下放心,臣哪敢有丝毫懈怠?御马监的纯种宝马已经增加了二十多万匹,这次出征突厥,咱们是底气十足啊!”
太宗听了这话,心中大喜。他想象着那二十万匹宝马奔腾在战场上的壮观景象,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接着,他又按照李清歌的计划,开始部署起来。
还有一件事儿,让太宗更加高兴了。第二天,突利亲自跑到唐朝来,恭恭敬敬地拜见太宗。他身穿华丽的服饰,手持贵重的礼物,一脸虔诚地跪在太宗面前。
太宗一看这架势,心中大喜。他心想:“这突利还真是识时务啊!看来他已经意识到我大唐的实力了。”于是,太宗立刻给了突利和他的军民们丰厚的待遇,还封了他个高官,让他跟朝中的大臣们平起平坐。
突利一看这架势,心中压力山大啊!他赶紧又派了个使臣过来议和。执失思力看到突利在朝中混得风生水起,心中不禁有些害怕。不过太宗对他还是很客气的,还赏了他个美人儿。执失思力这才安心下来谈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