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歌心里一紧,但表面还是保持着那份淡泊与随性。她想既然已经来到了这里,就安之若素吧。到了朝堂上再商量对策也不迟。
“挺好的嘛,魏大夫要是喜欢,也可以请陛下赐您一顶。”李清歌斜眼看着魏征,悠闲地说。她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戏谑与调侃,仿佛并不把魏征的嘲讽放在心上。
“魏某不会那些阿谀奉承的本事,自然没这福气。但人在做天在看,只希望程将军这轿子坐得安稳。”魏征继续说着,脸色依旧不好看。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冷峻与决绝,仿佛对李清歌充满了敌意。
李清歌无语地看着魏征,感叹他性格直又倔。她不想继续纠缠这些小事,便又吩咐轿夫继续向大殿前进。轿夫们应声而动,轿子再次稳稳地前行在宫道上。
魏征则是一脸冷峻地跟在后面,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李清歌的不满与敌意。他觉得李清歌就是一个只会享受、不会为国家着想的人。然而他却不知道,李清歌虽然表面懒散随性,但内心却充满了智慧与谋略。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太宗高高在上地坐着,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情绪,但眉宇间却透露出一丝忧虑。百官都低着头,默不作声,仿佛都在等待着一场风暴的到来。
“陛下,如今饥荒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都涌向了洛阳,路上死伤无数。”一位大臣站了出来,声音中带着几分沉重与悲痛。他的话语像一把刀,刺破了朝堂上的寂静。
“而且蝗灾又起,百姓辛苦耕种的庄稼大多被毁,再这样下去,只怕到处都是饿死的人了。”另一位大臣也站了出来,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与无奈。他的话语像一股寒风,吹散了朝堂上的温暖。
“陛下请速作决断,不然洛阳将成为难民的聚集地,城外的百姓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又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恳求与期待。他的话语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朝堂上的黑暗。
群臣纷纷上奏,却都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他们都知道这场饥荒的严重性,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它。他们看着太宗,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无助。
太宗端坐在龙椅上,表面平静内心却如沸水般翻滚。群臣说的这些,他何尝不知道?但红薯刚刚收获,只能暂时缓解洛阳的困境。难民如潮水般涌来,这点粮食又能救得了多少呢?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焦虑。
国库虽然还有些余粮,可以解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必须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场饥荒。
“传旨,即刻起设立粥棚,开仓放粮,并从国库拨出五百万两银子用于赈灾。”太宗略加思索后,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与决绝,仿佛已经做好了决定。
他心里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但目前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他必须尽快解决这场饥荒,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太宗真是慷慨啊,一次饥荒就拨出五百万两银子赈灾,开国以来恐怕没人能比得上了。】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赞叹着太宗的慷慨与大方。
【不过这样的效果恐怕也只是暂时的,填饱肚子容易,但长久的生计怎么解决呢?】另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思考着这个问题,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忧虑与无奈。
【国库的钱财都来自百姓的税收,现在不断往外支出却不见进账,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最终还是会导致民不聊生国库空虚的。】又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担忧着这个问题,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沉重与悲痛。
【太宗虽然慷慨但后宫恐怕也得跟着节俭过日子了吧!】一位女官在心中默默猜测着后宫的情况,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关切。
【其实这事儿也不难解决饥荒嘛继续种红薯就是了。】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提出了这个建议,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轻松与随意。然而他却不知道,红薯的种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那些受了国家恩惠的难民也应该让他们劳动以报答国家的恩情。】另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提出了这个建议,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严肃与认真。然而他却不知道,这些难民已经疲惫不堪,他们需要的是休息与帮助,而不是更多的劳动。
李清歌在心里默默盘算着这些想法,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与谋略。她知道这场饥荒的严重性,也知道太宗的无奈与焦虑。她必须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太宗听到李清歌的想法后,也渐渐有所领悟。他看着李清歌,眼神中充满了赞赏与期待。他知道李清歌是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人,他相信她一定能够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场饥荒。
李清歌的主意挺实在,她缓缓说道:“咱们得赶紧开仓放粮救急,同时鼓励老百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用劳动来稳定国家。这样一来,既能解决眼前的困境,又能为国家长远打算。”
“这话说得对啊,给别人鱼吃,不如教他怎么钓鱼。太宗皇帝心里肯定也明白这个理儿。这些难民因为饥荒流离失所,但他们可不是啥废人,都有手有脚的,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重新站起来。”一位大臣点头赞同,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特别是那些年轻力壮的难民,个个都是能干活的好手。国家先设粥棚救济他们,让他们有个缓冲,然后可以组织他们开荒种田来回报社会。种红薯啊,这玩意儿两个月就能收成,既快又稳。”李清歌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自信与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两个月的时间,太宗皇帝肯定能想办法凑齐粮食。要是这都做不到,那皇帝这位置坐得也太虚了点儿。”另一位大臣笑着打趣道,但话语中却透露出对太宗的信任与期待。
“国家和老百姓啊,那就是相互依存的,就像水可以载船,也能翻船一样。太宗皇帝对老百姓好,老百姓自然也会用丰功伟绩来回报他。”李清歌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深情与感慨,仿佛已经看到了国家与老百姓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此时的太宗皇帝坐在龙椅上,听着李清歌的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惊讶于李清歌的见识与智慧,更感动于她对国家与老百姓的深情厚谊。他连连点头:“对对对,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教人捕鱼比直接给鱼吃强多了,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想当年,太宗皇帝也在琢磨怎么治国理家,但这话却没说出来过。现在看来,李清歌说的才是真道理,国家和老百姓就得这么相辅相成。他心中对李清歌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看向李清歌的眼神中也多了几分温柔与期待。
“李清歌这家伙,别看她平时懒洋洋的,脑子可不比朝廷里的那些谋士差。”太宗皇帝心里头那个高兴啊,他觉得自己仿佛找到了一个宝藏,一个能够为国家带来无限可能的宝藏。
“有李清歌在,我就像多了个全能军师似的。她几句话,就帮我解决了大半的烦恼。”太宗皇帝在心中默默念叨着,对李清歌的信任与依赖也愈发深厚。
然而,就在这时,太宗皇帝的眉头又皱了起来。他开始担心起蝗灾来:“这蝗灾啊,真是个头疼的问题。”今年的庄稼全毁了,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就算再种,也得等明年。可蝗虫要是再这么闹下去,就算有再多的良田,老百姓也得饿肚子。
太宗皇帝眉头紧锁,思前想后,却始终想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他看向群臣,希望他们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建议。然而,群臣们也都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就在这时,太宗皇帝又看向了李清歌。他心中更加确信,这个家伙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相信,只要李清歌愿意,她一定能够想出一个解决蝗灾的办法来。
李清歌感受到了太宗皇帝的注视,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她暗自嘀咕:“太宗咋老盯着我看呢?不会是又想让我给他出主意吧?哎呀,红薯的事儿就够我头疼的了,我可不想再掺和这蝗灾的浑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