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帝符 第十二章 博士答辩(1/4)

吴影教授是在参加博士论文答辩评审活动期间,才得知二史馆的姜副馆长不幸罹难消息。

这次的博士论文答辩,是学校研究生院博士答辩委员会在三个月前早就定下来的,答辩委员会的秘书,将该次评审活动安排在文化和自然研究所的办公楼的二楼会议室。

办公楼位于北园内大门左侧的一座偏僻小院中,是一栋并不十分显眼的西式别墅,院子里,一年四季,绿草成茵,树荫蔽日,十分幽静。别墅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的木结构建筑,门前设有西式雨棚,四根古典式立柱,托起二楼的露台。

据南大校史记载,该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作为金陵大学古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曾进行过大修,但外观并未作任何改变,依旧保留着民国建筑的那种古朴典雅,大屋顶,中西合璧的风格,而室内,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布局,将原来一楼拥挤狭窄的空间,改为开放式大厅和办公室的结构,二楼部分,只保留了楼梯左侧的两间房,右侧部分,改成为一个能容纳二十几人参加的小型会议室,虽然如此,原有的那种民国时期的装饰风格和设计元素,依然被精心地保留了下来,建筑的历史感与现代感,和谐相衬,交融生辉。

早上八点未到,院子里已是人头涌动,热闹非凡。

自从《2012》电影公映后,有关世界末日的话题,引起了国内外民众广泛关注。人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几乎都在谈论这个恐怖的话题,而学术界、宗教界也不甘寂寞,各种研究成果和惊人的预测,以及应变之法,应时而出,铺天盖地。在西方社会,多数民众寄托于建造诺亚方舟来拯救世人,而在国内,却迥然不同,尤其在草根阶层,普遍流行着“只要找到那失踪千年的秦皇传国玉玺,人类就能逢凶化吉,平安吉祥”之说。也正因为此,当南京大学今日举办这么一场有关传国玉玺的博士论文答辩,自然吸引了众多学子和老师前来旁听。

此时,吴教授与五位评委已到场了,其中三名校外的评委,正就坐在二楼会议室的一角,尽管拟答辩的论文已在此前通过了明审和盲审,但基于一种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还是再次审阅了两位博士最终的定稿。

博士论文答辩准时在八点半正式开始。

在答辩委员会ZX作简单的开场白后,第一位答辩的博士就登台了。

该博士口才十分了得,讲得非常全面完整,自如流畅,研究的方向,又很贴近现实,在文献的综述、研究方法,术语概念,和创新性等方面,得到评委们一致认可,并且提问很为踊跃,虽然有时会十分深入、刻薄、尖锐甚至激烈,犹如暴风骤雨一般,但很快就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提问和讨论只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就结束了。

第二位是一位李姓博士,答辩论文的题目为《秦传玉玺与王朝兴衰之间的关系研究》。吴影教授作为其博士生导师,自然有点紧张。前段时间,当他审阅完李尔玉博士的论文初稿后,心中颇感欣慰。论文虽然从题目上看,有点乏善可陈,课题的研究方向,也为古今中外众多史家大家深入研究过,并无什么高深精妙之处,但如果潜心研读一番,就会惊奇地发现,文章独辟蹊径,妙笔铿锵闪耀,不仅思维新颖高远,而且研究之触角,迥乎于以往,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李博士登台后,引经据典,思维论理十分清晰,陈述的时间也把握的很到位,这令吴影教授感到很满意,但到了评委提问环节,却遇到了严峻的心理考验和挑战。

刚一开始,就有评委尖锐地提问到:

“我注意到你在论文的开头部分,阐述有关秦皇传国玉玺与和氏璧关联性时,就断然地认为,所谓的卞和,虽为韩非子虚构,但实有所指,可有什么理论依据?”

博士答道:“关于卞和献宝之事,史学界有无数大家曾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其中有一种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韩非子所写,大多为寓言故事,故而卞和其人,应该属于虚构。对此,我认为,此种学术观点,论证的理据过于肤浅,所下结论也较为武断。”

评委:“肤浅?武断?有意思”

博士:“我认为,史学界对卞和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都存在极为严重的误区。即,将‘卞和’当作是一个具体的人来研究了,而没有将其视为是一种主宰人类命运的能量或本体”

话音刚落,所有评委都惊愕地瞪大了双眼,就连坐在一旁记录的会议秘书,也停下了敲击电脑键盘的手。

评委ZX见众评委表现出惊诧之色,便用一种极为柔和的语气,说到:“请你简略地向各位评委说说你的理由和依据?”

博士:“谢谢ZX。下面,我作简单的陈述和汇报:1、相信在座的评委应该都同意这样的一个观点,即:卞和,卞和,顾名思义,就是姓卞名和,或卞姓和氏,而据《史记》记载,先秦时代,“姓”只是表示来源,多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在《通志?氏族略》中更为明确,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然,有部分学者经考证后认为,在春秋时代后期,姓氏开始出现,当然,仅限于极少数拥有封地的大贵族才有,由此,我个人认为:历史上卞和或和氏此人,根本就不存在。在此,我想提请注意的是:事实上,韩非子在其《和氏十三》一文中,也无提到和氏姓“卞”。原文内容是这样记载的:“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也就是说,卞和的这“卞”姓,应该是后人加上的,时间应在秦统一六国之后,这里就不再展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