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淡淡地道:“可再怎么样,那也是俺朱家子孙。”
“肉烂在锅里嘛,这一点无可厚非,而且您晚年也让朱允炆削藩,只是让他慢慢来,不许他急躁,说明您早就认识到这一点。”
朱云峰继续道:“然而老祖宗应该没有考虑过,一旦削藩,藩王造反,有没有可能造成七王之乱,八王之乱这种情况?就算中央朝堂能够平定,可会不会造成生灵涂炭呢?”
“哼,那又如何?”
朱元璋眯起眼睛。
生灵涂炭?
只要保住他老朱家江山,死再多的人又有何惧?
看到他不在乎的样子,朱云峰摇摇头。
后世有人说朱元璋爱民如子,但正因为是朱家人,深入了解过明史,才知道自家这位老祖宗想的是什么,也才对哪怕是老祖宗也要处处防备。
先不提那户籍世袭,贱民等继承元朝的种姓制度,以及为了报复支持张士诚的江南百姓而施加的数十倍的重税。
单说在四大案中,杀的人保守估计就在十万人以上。
而且多是受牵连者。
有人说,在朱元璋兴起的四大案当中,那些受到牵连的受害者并不无辜。
因为“祸不及家人的前提,就是惠不及家人。而那些贪官他们贪污,家人朋友们得到了好处,难道惩罚的时候他们不应该受到惩罚吗?”
但朱元璋可不止是杀贪官污吏的家人,而是屠县。
《明史》当中多有美化,对这些只字不提,但有不少同时期的学者偷偷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元末明初俞本著的《皇明纪事录》就记载“以应天府所属上元、江宁二县之民与胡惟庸为党,将男妇长幼悉屠之!”
又有祝允明《野记》记载:“洪武二十三年,京民为逆,僇其半,以半迁之化外。”
以及陆容《菽园杂记》:“二十三年大杀京民。”
就连朱元璋在自己所著的《大诰》以及《明太祖御制文集》当中都承认,大屠杀加大流放过后,至少有二到三万户,也就是十多万名南京百姓不知去向。
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因为在南京屠杀太多,导致朱元璋从洪武二十四年起,陆续从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浙等外地迁来数万户人民填充上元、江宁县缺口。
光是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就从各地强迁了两万多户民众,移入南京,补充人户。
胡惟庸真能够让首都附属的两个县全部百姓跟他造反吗?
显然不是。
再加上朱标忤逆自己,不愿意给孙贵妃披麻戴孝这件事,弄得朱元璋连亲生儿子,嫡长子都要拔剑砍这件事。
足以见得朱元璋虽然是个政治生物,但性情却非常残忍嗜杀,情绪很不稳定。
在朱云峰看来,百姓在朱元璋心中只能排在第四。
第一是大明江山。
第二才是马皇后和朱标。
第三则是其他子嗣。
毕竟连马皇后和朱标的劝说都不听,非要大肆屠戮功臣以维护统治就足以看出这一点来。
并且根据朱元璋自己所著的《御制纪非录》记载,他的那些儿子大半都在封地为所欲为,残忍对待百姓。
结果朱元璋要么只是训斥,要么只是把犯法的藩王剃掉头发,根本没有什么严重的惩罚。
可见他的儿子比那些百姓重要得多。
哪怕史书里多次记载朱元璋重视百姓的言论,也呵斥子嗣要善待百姓。
然而论迹不论心,嘴上说要重视百姓,实际上却对百姓极为残忍暴虐,难免有些言行不一。
说句不好听的话,也就是朱云峰对他有价值,能对朱元璋看重的大明江山这件事上起到挽救大明未来灭亡命运的关键作用。
否则的话,一个朱家二十多代后裔,没有任何感情的子孙,说杀也就杀了。
毕竟连跟随他多年的亲外甥李文忠都差点难逃一劫,若不是被马皇后保住,恐怕早就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更何况朱云峰这个后人呢?
“所以这就是我要说的老朱家灭亡的真正根源啊。”
朱云峰长叹了一口气。
“怎地?”
朱元璋冷笑道:“死几个百姓老朱家就没了?大明就灭了?那么多藩王兵权在手,又有何惧?”
朱云峰摇摇头道:“错了,真的错了,我想说的是,表面上看分封制最差的结果也就是导致八王之乱一类,但里面的深层次逻辑其实是让各地藩王失去了对大明的归属感,一旦大明陷入到危难之际,这些人根本不会认为大明江山有自己的一份责任,从而眼睁睁地看着大明灭亡。”
“何意?”
朱标看情况不对,连忙打岔询问,试图分散朱元璋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