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357、你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1/3)

如何与名满天下的大儒辩论学问?

赵都安在踏入白鹿书院前,想了很多,他不懂那些文人的路数,也不需要懂。

左右是私下里几个人的会面,并不需要如公开演讲那般,考虑到“观众”的需要,那索性就直抒胸臆为好。

这一首小诗,亦是他上辈子翻阅“鹅湖之会”的故事,所见的一首。

第二句的原文是“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意是说心学的这颗心,是从古代圣人如学问一般,一代代传下来至今日的。

但这个理解并不准确,因为在心学的理论中,圣人之心,是人人都有的。

所谓的本心,本性,按赵都安自己的理解,更类似后世口语中的“天性”。

所以,圣人的心与凡夫俗子的心本并无不同,差别只在于凡夫俗子的心灵被**遮蔽,蒙尘了罢了。

因此,他自作主张,将第二句改成了“古圣今人共此心”,更符合真意。

整首诗的意思,翻译下,大概是:

人从小就知仁爱、钦敬之心,古往今来,无论圣贤还是凡人都有相同的“此心”。因有了“心”的基础,才能筑起伦理的高楼,未曾听闻没了根基还会成为高山的。若只“留情传注”“著意精微”,钻在纸堆里,琢磨这个字有何注疏,那个词该怎样解,就会使本心“蓁塞”、人生沉沦。今日,我们彼此须珍惜这场切磋,如此才是真正的快意。

恩……

这一首诗,既直接阐述了心即理的真意,又批评了大虞朝过往正学,钻研琢磨典籍章句的习惯……

听在正阳先生的耳中,无疑是挑衅意味极浓了。

陆成隐隐面露怒色,宋举人没敢吭声。

至于赵盼,少女的脸蛋上不出预料,浮现出懵逼的神色。

以她的学识,识文断字并无问题,但再往深了,就完全听不懂了。

不明觉厉……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更是令赵盼顿感惊奇。

在自家兄长吟了首古怪的诗后,面前名满天下的大儒,竟认真地与赵都安讨论起来。

是的。

讨论!学问上的探讨!

并非是单方面的宣讲,而是彼此双方,有来有回,一问一答的探讨……亦或者……

辩论。

辩论?自家兄长,与当世大儒辩论学问?

怎么听,都是天方夜谭的故事。

赵盼秋水般的眸子透出惊奇,她竭力去听,却只能捕捉到“支离破碎”、“简易功夫”、“脱略文字,直趋本根”等莫名其妙的句子。

至于具体是什么意思,是弄不大懂的。

她抬起头,去看对面两个同样站立观战的读书人,却见陆成和宋举人,已从最开始的不悦,疑惑,渐渐沉入二人激烈的辩驳中,没了声音。

前头偶尔还能插两句话,后头就好似着了魔一般,只有静听的份儿。

赵盼张了张嘴,在她眼中,辩论的两人好似在用嘴,下着一盘不见棋子的围棋。

哪怕她这个纯粹的门外汉,压根看不懂妙处,但能令天底下第一的“棋手”如此郑重对待,也知道大哥口中的,乃是极为厉害的学问道理。

可……为什么?

赵盼想不明白,而当少女回过神时,已不知过了多久。

“岂有此理!赵使君,你对格物的看法过于偏颇了,如你所说,所谓的格物,便是拿个叫做‘心’的格子,去框所见之事,判断是非善恶?此等理解,未免与圣贤所说,相差太大!”

头顶方帽,颌下一蓬美髯,穿儒袍披大氅的正阳拍桌激动站起身,情绪激动。

这一刻,他已彻底给赵都安拉入辩论的深坑,上头了。

并且,在双方进入辩题,往来数个回合后,正阳就已经意识到,“心即理、知行合一”等言语,只怕当真出自眼前年轻人之手。

最起码,董玄派其传话这个可能性,已经趋近于零。

一个人是否对一门学问是真的懂,理解透彻……凭正阳的眼力,聊几句后,就自然可分辨出来。

他很笃定,且不说这所谓的“心学”是否为赵都安所立。

但至少,赵都安是真的懂,才能与他打的有来有回。

而非一个传话人肉喇叭。

而更令他惊愕的,还是随着辩论深入,对方呈现出的理论之完备圆融,自洽成体系……

若只是这般,还不足以令他失态。

最要命的地方在于,正阳在云浮守墓十年,精研学问,其本就对大虞旧有的学说觉察不对。

内心中,暗暗早已萌发出与心学相近的苗头,只是远未清晰。

这也是当初,赵都安在修文馆内看他的著作,会有“理学中又夹杂一点心学苗头”的感觉的原因!

因此越是辩论,他越惊恐地发现,眼前这个年轻人所说,不少地方,竟与他这些年的体悟彼此应和!

甚至……

这一番辩论中,赵都安的一些话,令他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换言之,正阳此刻就相当于一个理学出身的大家,逐渐叛逆,生出了一点心学的基础,但尚雾里看。

这时候,却直接正面遭遇了心学大成,学说已经完备的王阳明……

其内心造成的冲击之大,可想而知。

若赵都安拿这套理论与董玄辩论,董玄都未必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只会认为两人理论学说有巨大分歧。

仅此而已。

可偏偏,赵都安对付的是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