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知否宰执天下开始 第七十九章浪花褪去,党争落幕!(1/2)

楚鸿与太后的辩驳,影响相当广泛。

但凡稍微有点门路的人,基本上都知晓这场辩驳的大致状况。

小官小吏一起聚会的时候,你一句我一句的说一说自己知晓的内幕,不少人也会将自己脑补的状况说出来.

这一来,这场君臣间的辩驳,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神秘。

清晰是因为大致的框架都有,神秘是因为没有细枝末节。

越是神秘,越是让人谈论。

太后冒天下之大不韪,垂帘听政。

阁老孤身一人,立于朝堂,公然辩驳。

一时间,楚鸿的形象越发挺拔神秘

暂且不管小官小吏间的传扬,汴京朝堂上也着实有不小的变化。

自那一日的辩驳后,御座之后那代表着垂帘听政的帘幕暂时没有撤,但太后却再也没有去坐那个位置。

太后,有意识的慢慢降低了存在感。

这一来,不少官员都悄悄松了口气。

特别是那些受过太后简拔的人,更是暗自欣喜。

没办法,新帝党的优势实在太大。

英国公和副都指挥使顾廷烨,两人可谓是将大周的军队牢牢压着,太后党的一些人虽然也有军权,但明显不是一个量级。

文官一方更是不必多说,从内阁的诸位内阁大学士都劝太后撤帘还政就可以知晓这些人的偏向。

皇帝,天生大义在手。

赢不了,根本赢不了。

这种情况下,早输晚输都得输,不如早输。

早输,脸皮自然没有撕破,相互也有个体面。

可要是晚输,那可真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必然是你死我活。

偏偏,这些太后党的人明知太后会输,却也不敢偏向新帝。

不敢偏,也不好偏!

早年受过太后的恩德提拔,人人都知晓你是太后铁党。

结果,伱投了?

你投,新帝肯定是高兴的,也会接纳。

但是不可能重用。

而你这么投,那肯定得被仕林骂死。

伪君子、真小人、无仁无义.

各种各样的头衔紧接而来,子孙后代说不定都得受到牵连。

背主之人,暗地里人人都得唾弃两句。

进则投,骂名背负,数十年养望功亏一篑。

退则不投,党争必输。

这般状况,可谓是进退两难。

如今,太后在没有和新帝撕破脸皮的情况下体面退场,这也是太后党最愿意看到的结局。

早输,人没有彻底得罪,为官仕途调为虚职。

养望没有丢,官位也不贬。

这就够了,实权什么的反倒成了其次的东西。

虚职又怎么样,照样可以庇佑子孙后代,总比全输更好。

新帝党和太后党的党争,以新帝党获胜,太后党退避而结束。

新帝党作为胜者,自然有胜者的抉择。

不过,到底是没有撕破脸皮。

皇帝也不仅仅是某一党的皇帝,而是天下的皇帝。

因此,这次党争的失败者并没有那么的凄惨。

太后党的官员,三品及以下无条件调整为同级虚职。

三品以上,大多数赏赐财物、或是有其他的恩宠,哄着调整为虚职。

这个结果,新帝党满意,太后党也可以接受。

不过,总有那么些人是会是党争的唯一输家。

齐衡!

楚鸿从来没有表达过有动他的意思,皇帝也没有刻意针对的意思,桓王也是一视同仁的表现。

但,上面人没有表示,并不代表没有人不会搞他。

齐衡得罪的人实在太多,当初严查逆王一党的时候,他可没少抓权贵们的亲友。

当时,楚阁老亲自出手查逆王一党,一查一个准,大老虎该抄家灭门的抄家灭门,小老虎也基本上一个不留,该流放千里的就流放千里。

余下的,一个个都是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牵连的小卡拉米而已。

牵连不深,阁老看不上。

楚阁老也上奏让权,不准备严查。

然后齐衡自告奋勇,上奏一个一个排查,查访人际往来的应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