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听说了苏泽收拢六镇遗民,独孤如愿更是觉得自己来对了。
苏泽收拢这些六镇人,肯定不是为了做菩萨的,他肯定是要从中选募士兵的。
他独孤家在六镇颇有威信,靠着之前和苏泽的关系,应该能得授军职。
一想到这里,独孤如愿更是觉得自己来对了。
龙门渡是这一段黄河河面最窄的地方,只用了半日时间就抵达了对岸。
到了西岸的渡口,一切又和并州那边的渡口不一样了。
渡口中有市吏穿着皂服检查货物,还有兵丁巡逻维持治安。
渡口是修葺过的,还专门拓宽了码头装卸的区域,刚刚那艘纲船停靠在码头上,力夫们正在依次登船,扛下船舱内的粮食。
独孤如愿也看到了夏州运往并州的货物,那是麻布、绢帛和他在北地也见过的棉布,除此之外还有马匹、骆驼等牲畜。
绢麻在这个时代就是货币,按照均田令的要求,官府按照人头向百姓收纳绢帛作为调赋。
当然这也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上在战乱时期百姓能种田就不错了,想要采麻织布就是奢望。
夏州能有这么多绢帛麻布,这就说明了这两年的关中战乱,并没有影响五州一郡百姓的日常生活,还能生产出这么多的绢帛麻布,甚至还有余力向并州出口换取粮食。
辞别了船家后,看着生机勃勃的码头,独孤如愿打听了永乐城的方向,带着侯莫陈兄弟和部曲而去。
——
“苏长史。”
王思政听到急匆匆的脚步声,就知道是苏绰回来了,他站起来向苏绰行礼,果然看到了苏绰红彤彤的脸。
王思政想笑,这些日子每次苏绰去将军府,回来后都是这幅气鼓鼓的样子。
不用说,和主母吵架又输了。
用了半个月的争吵,如何划分将军幕府公库和私库的章程终于快要定下来了。
想到陈留公主将嫁妆都拿出来补贴将军幕府向并州购粮,苏绰也平复了一下心情。
他向王思政问道:
“崇文阁的事情筹办的怎么样了?”
崇文阁,是苏泽用陈留公主陪嫁的书籍,建立起来的一座图书馆。
北魏时期私人藏书昌盛,当年清河王就在府中建造高楼藏书,而以藏书来斗富也是洛阳公卿的日常。
苏泽要建崇文阁,对于外镇大将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是他重视文教的表现。
但是苏泽这个崇文阁,又和普通的藏书楼不一样。
他不仅仅要建造崇文阁,还招募书手,将陈留公主带来的书籍抄写下来,同时开放崇文阁给五州一郡的读书人借阅。
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两汉到魏晋,有没有家传学问,就是区分世家和豪族的区别。
有家传学术的家族,才能跻身于中枢朝堂中,成为与国同休的世家大族。
而地方豪族没有家传的学问,他们就算是去了国都或者州府也进不了名士圈子,被认为是土包子。
家传学术,并不是说识字读书,而是这些家族钻研某些儒家经典,为某个典籍做注解,成为这门学科的最高权威。
比如东汉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就是靠着《孟氏易》和《易难记》这两套家学,成为《易经》这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拥有了这门经典的最高解释权,从而兴旺发达的。
再说胡太后的男宠郑俨,他虽然以色事胡太后,但是出身于荥阳郑氏的他,当年也是靠着家传的《论语集解》,成为洛阳公认的论语大家,从而被宣武帝征辟的。
陈留公主的嫁妆,是当年孝文帝建立的国子监图书馆中挑选出来的,其中就包含了当年孝文帝从各世家大族手里要来的各种家学。
但是就连孝文帝都没能将这些书籍向普通读书人开放,这些藏书只能由有官身的官员借阅。
而且除了儒学经典之外,陈留公主还带来了大量农技书籍,水利水文,医书,天文礼法,曲谱乐谱,这里面也有不少都是孝文帝好不容易搜集而来的。
“长史,将军说的雕版印刷,属下也找了工匠来,主要还是墨的问题。”
苏绰正色道:
“墨有什么问题?”
王思政说道:
“墨迹太浅了,而且刷上墨太容易干了,印出来的字不清晰,还需要书手再校对补足。”
“那也要比手抄快得多了吧?”
“确实要快得多,一名书手一天就能校对完一本书,工匠们还在按照将军的办法,在墨汁中加入松烟和牛皮胶,但是比例还需要调整。”
苏绰心中五味杂陈。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