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558章,挖地的袁盎与收编农墨(1/3)

大汉历33年,一月初三,长安城,农学院,吴越府。

如果说上郡是实践中心,农家学院就是农家的学术中心了,后备弟子培养中心,这些学子先在农学院学习农业技术和知识,再去上郡实习,只有能吃苦理念和农家符合的学子会被招收到农家当中。

吴越回到长安城就待在农学院当中,农学院为吴越准备了一套院子,还在院子当中弄了一个3分地的玻璃大棚。

“吴师在吗?”一大早袁盎等人,带着礼物来到了吴越的府当中。

他们看到吴越从玻璃大棚走出来一个个拜年道:“吴师新年好。”

吴越笑道:“你们也好。”

袁盎看着吴越手中沾满泥土道:“吴又在耕作,我等年轻力壮,去帮您。”

说完袁盎一行人,拿起锄头等农具就来到吴越的小玻璃大棚内,但却惊讶的发现里面种植的既不是反季节蔬菜,也不是在冬季最值钱的西瓜,而是一个个土豆。

“您怎么种的都是土豆?”冯唐问道。

吴越笑道:“因为土豆是粮食,而且产能也高,吾想看看它产能的极限。”

“土豆可谓是农家的宝,不挑水,不挑地,只要做到肥料充足,就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光这个特性就能救人无数,现在大汉虽然不缺粮食,但要是哪天遇到天灾,种植土豆下去就能十几倍的提升粮食的产能,救灾区百姓于水火当中。。”

土豆的出现有点违背农家的常识,在鸟粪石发现之后,大汉的粮食来了一波极高的产能扩张,尤其是在农家的实验田当中,只要肯施肥,亩产突破十石都不成问题,但差不多到了15石的程度,再怎么施肥也很难增产,这让农家意识到这差不多就是种子的极限了,再想要继续增加产能,只能培育更优秀的种子出来。

但土豆的出现有点打破了农家的三观了,农家在天南海北的实验田当中,有亩产突破十石的,20石的,甚至30石的都有,这几年屡屡有高产土豆的出现,每次他们都认为土豆的极限到了,结果有更高的产能出现,也就是说经过了农家近十年的挖掘,他们还没挖掘到土豆产能的极限。但农家的人认为土豆特别适合在灾区种植,短时间内爆出大量的粮食出来。

公输祁道:“吴师,您是不是多虑了,现在我大汉的铁路网络四通八达,熬仓的粮食可以在三日内抵达大汉任何地区,有时间种植土豆,救灾的粮食早就过来了。”

土豆进入大汉之后和历史上的待遇差不多,大汉的农业比西方强太多了,不需要土豆带来粮食的增产,所以土豆在大汉大部分地区都是一种蔬菜。

吴越笑道:“有备无患总是好的。”

吴越并没有解释,有时候即便是有粮食也并不可能运到灾区的事情,大汉的这一代青年生活在太平盛世当中,他们根本不知道乱世的可怕。

这里也就3分玻璃大棚,袁盎等人除草,松地很快就把玻璃大棚内的地重新挖了一遍。

吴越给几人倒了一杯热茶,这个时候袁盎才说道:“吴师,农家在九江近等地弄了大量的农社,建立了大量乡镇的工厂,怎么在关中这里却很少看到我农家这样做?”

是的,袁盎他们想引起太子的重视,想的办法也非常简单,也来一个农业全产业官营,贾谊不是想要用朝廷掌握的市场来控制钢铁行业。

他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只要农家把整个关中的农户的农户整合起来,纺织业需要的丝麻,食用油需要的芝麻,生,大豆,各个食品加工厂需要的小麦,通通需要他们农家来提供原材料,他们完全可以用垄断的方式反过来来控制上游的产业,把米面粮油这些产业全部控制起来。

吴越淡然道:“两地农业的状态不一样,不可刻舟求剑实行相同的政策。”

“九江郡贫困,当地的百姓大部分都是山越之民,他们纪律散漫,耕种技术差,水利设施差,所以需要我农家把他们组织起来,教导他们农业技术,组织他们新建水利,修道路,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

但关中却一直是朝廷推广农业技术最多的地区,各项基础设施也是最完备的地区,在天下的农户当中,他们也是最富裕的地方。我农家最多组织农户引导他们提升生产效率。”

袁盎道:“吴师,晚辈却不是这么看的,关中的农户的确富裕,但他们再富裕也比不上工匠,您不得不承认,只要有机会去城市当,才就没有一个农户愿意留在农村,为什么?就是因为农活辛苦,收入又不高。”

“您看我的农家辛辛苦苦一年时间,给关众的农户提升了半石的粮食产能,结果今年危机爆发,粮价一些下跌,农户辛苦提高的粮食产能,全部跌没了。普通关中农户的收益反而在下降,不想办法把农户联合起来,就会出现这样谷贱伤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