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92章 梅花仙王冕(3/3)

“至正七年,王冕再次出游,这次是北上。”

“在大都期间,王冕寓居于秘书卿泰不花家,得以直接观察到元朝京都的社会、时政。”

“在这次北上途中,他遇到不少侠客奇士,相与谈及古豪杰可歌可泣的故事。”

“指点当今时势、弊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旁若无人,被人视为狂奴。”

“他还利用机会,与个别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忧苦。”

“王冕这次出游几乎经历了半个中国,经过一年才南归,所见所闻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生活感悟。”

“一路写下了不少记游、述事、写景、吊古伤今与批判暴政、同情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篇。”

“仅记游抒怀、吊古伤今的诗歌就有六、七十篇,大大地丰富了他诗集的内容,形成质朴写实的诗风。”

“王冕在与人酬唱探讨时也收益了诸多绘画技法和理念,不断加强着艺术修养。”

“如与诗人贡性之交谊深厚,常向他索诗以增高绘画作品润格。”

“与画家金禹瑞结交,赞赏其画松技艺,并为其画作题字。”

“王冕常游名观古刹,与僧道隐士也多有来往,十分欣赏他们的作品。”

“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思想多受熏陶,其作品不自觉沾染着释道的出尘高逸之气。”

“由于此次壮游,王冕更多地接触了社会现实,对社会的前途有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看到了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以及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预知大乱即将发生。”

“所以他回到绍兴之后,在会稽九里山买了一片地,开始隐居生活。”

“王冕造了三间草屋,周围种上花木、竹子、茶树、禾蔬,取名为梅花屋,带着妻、子读书生活于其中。”

“因为别无生活来源,所以以为人作画谋生。”

“这种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过了五六年后,江淮流域广大地区的农民起义蔓延至大半个中国。”

“战火的冲激使得王冕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苦,但他仍然清苦自守,保持自己的风节。”

“到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命胡大海率军攻取绍兴,附近村庄的居民都已避兵入城,王冕还在九里山不走。”

“朱元璋听闻王冕的名声,便想请王冕为幕僚,授以谘议参军。”

“但王冕没有答应,不久王冕便病逝了。”

徐光启:王冕一身清气充满人间,其诗为元诗之冠。

王冕是个独生子,周岁能简单说话,三岁基本能对答自如。

到五六岁,那机灵劲让人感觉要比一般儿童的智商高。

由于家里贫穷,七八岁时就开始当放牛娃。

每当他走过学堂时,总被那朗朗的读书声吸引。

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把牛牵到山坡那片草地上后。

就偷偷溜进学堂,听学生娃念书,学生娃们念的内容他记住了。

但把牛从山坡上牵回家的事却忘记了,父亲大怒,不用说那小屁股遭了殃。

这种事发生了数次,让父亲气得差点儿吐血。

母亲说这娃娃想读书如此入迷,就由着他好了。

从此王冕就只在家里吃饭,晚上寄住在寺庙,白天到学堂听学生娃念书。

晚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是泥塑的,有面善的也有面恶的。

一般人是喜善怕恶,小小年纪的王冕一点儿也不害怕那些面恶的。

天资聪慧的王冕,早年爱好广泛,曾一度热衷于功名。

他曾经认真地研究过孙吴兵法,刻苦学习击剑本领,决心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青史留名。

他参加过进士考试,可叹榜上无名。

元蒙贵族统治者歧视汉族知识分子的现实教育了他,使他的幻想破灭。

满怀愤郁归家的他,把自己所写的全部文章付之一炬,表示永绝仕途的决心。

有一天,他来到大都南城,登高望远,顿觉心旷神怡。

但他想起美好河山却在元蒙统治下,不由义愤填膺,感慨万分。

王冕远足了数千里,观赏了难以枚计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扩大了眼界,开拓了胸怀,陶冶了情操。

功夫在诗画外,他的作诗绘画的水平更上一层楼了。

王冕平时的言谈举止不同于常人,头戴高帽子,身披绿蓑衣,脚穿木齿屐,手提木制剑,是他喜欢的装束。

他常在大街上边走边唱,或者骑着一头黄牛,手拿一本书边读边行。

那年他到大都,卖画兼游玩,到大街上逛了一上午后回到下榻的旅店。

听店家说有人在此等候他多时了,他进住的房间一看,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在等他。

他明知老者是谁,住在何处,但只是坐在老者对面,就是不说一句客套话。

老者感到很尴尬,只好起身走了。

店家觉得很奇怪,说那人叫危素,是当朝的翰林学士,皇上很宠他,你不怕得罪他吗?

王冕说我一个农民家的放牛娃,靠卖字画为生,不想求高官厚禄,有啥可怕的。

王冕被迫离开大都回到家乡后,隐姓埋名,过起隐居生活。

他修了三间茅草屋,在屋的四周栽了很多梅花,取名梅花屋。

每天劳作后,就去听涧溪流水声,看天上白去飞,观白鹤翩翩舞,诵读自己的诗作。

明朝建立后,想召他做官,他断然拒绝。

王冕的人格和诗画,赢得了当代和后世人的推崇。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