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61章 初唐四杰杨炯(3/3)

“他在四川主要是担任着军营里的司法参军,虽然他未曾上战场。”

“但是他也在这个时期写出了一系列的边塞诗,成为了唐朝第一位边塞诗。”

“经历过这次贬官以后,公元690年,他先返回了洛阳,这时候的官职又是一个九品小官。”

“这一次回到仕途起点的杨炯,又难免心中抑郁。”

“为了能够让皇帝再一次重用自己,从四川归来的杨炯,也变得更加圆滑世故了,也可以说他认清了现实。”

“所以在公元692年,每年的7月中旬,工装都会给各个寺庙送盂兰盆。”

“就趁着这次机会,杨炯献上了一篇《盂兰盆赋》,文章中尽情夸赞武则天。”

“终于赢得皇帝的欢心,在这一年的冬日,他终于被提拔到了盈川县令。”

“虽然只是一个七品官职,但是也能抵去他多年心中不得志的情绪。”

“或许是他已经在这几年的官海沉浮中看开了,不再纠结于官职大小,也不再深陷于朝廷纠纷之中。”

“现在的他更想为百姓做一些实事,所以当他在盈川上任以后,对于这份工作,他恪尽职守。”

“每年农历6月都会亲自到附近的村庄巡视,一直很受当地百姓爱戴。”

“据说他去过的地方,每年粮食都会迎来大丰收,所到之处也无蝗虫灾害。”

“虽说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是足以说明百姓对这位父母官的真心爱戴,最后他也在这个职位上逝世。”

“他去世以后,当地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堂,而且每年还有专门的祭祀仪式。”

“他的一生相较于其他四人,似乎过得有些太过于平淡了。”

“终身不得赏识,仕途也从来没有平步青云过,诗文成就更是比不上其他三人。”

“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中,他却获得了百姓的拥戴,至今还有人在感恩他的功德。”

辛弃疾:初唐四杰杨炯,11岁当皇帝顾问、42岁跳井,一生就是一句诗。

杨炯出生在华州华阴,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人家。

因受到家学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文采出众,从小就是学霸。

9岁时便一举通过童子考试,11岁时已经待制弘文馆。

在弘文馆,杨炯接触到了许多文献典籍。

一开始,他很开心,可以博览群书,也打开了眼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炯越来越觉这份差事不能实现他的志向。

他想为民做事,报效国家。

可是,窝在这里,实战不了他的心之所愿。

杨炯27岁一举考中进士,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真正地步入了仕途。

仪凤初年,太常博士苏知己上奏指出,公卿以下的冕服都应该重新设计。

苏知己满心欢喜地等着批复,然而唐高宗把苏知己的奏折批给了有司审议定夺。

这件事,被杨炯得知,他认为没有必要铺张浪费。

写了一篇《公卿以下冕服议》,文中回顾了古代典制,指出苏知己的建议为不经之论。

文章洋洋洒洒1000多字,字字珠玑、有理有据。

此举,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杨炯得罪了苏知己及一批人。

然而,他因博学多才、大公无私,终于迎来的人生的高光时刻。

杨炯经太子左庶子薛元推荐,成了崇文馆学士,很快又被提升为负责东宫内务的詹是司直。

此刻,是他最为意气风发之时,最能展露他心声的,也是他的代表作《从军行》。

杨炯的伯父杨德干之子杨神让,他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

但很快被平息了,后果可想而知,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也因此受了牵连。

6年后杨炯参军时满,回到神都等待分配新的工作。

最后被分到了习艺馆,教宫人书算。

虽官微,但杨炯没有怨天尤人,他依旧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

直到有一天,他因一首诗,获得了武则天的青睐。

杨炯也因此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终于得到了施政一方的机会——出为盈川的县令。

盈川设县之初,盗贼猖獗,光天化日之下。

但凡有点值钱的东西,都会被洗劫一空,甚至连一口粮也不留。

百姓饱受折磨,经常食不果腹。

再遇到饥荒年,很多人流离失所、饿死街头。

杨炯则上任后,从吏治入手。

对于不作为的官统统革职,对于贪官污吏严惩不贷。

经过整治,官员再也不敢鱼肉百姓,个个都奉公守法,为民办事。

杨炯还冒着严寒酷暑,了解百姓的生活境况,解决他们的乡间疾苦,因此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盈川还有个最大的难题,一到盛夏,雨水较少,容易干旱。

杨炯带领百姓挖溪建塘,资金不足时,他把俸禄全部捐献出来。

经过三年时间的治理,官吏有所收敛,百姓也安居乐业。

盈川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滴水不降,庄稼都因干旱枯萎而死。

看着百姓面黄肌瘦、奄奄一息,他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可都没有用。

心急如焚的杨炯,只能跪地求雨。

可是,一连求了三日,都没有任何效果,绝望中的杨炯愤然投井自尽。

虽然,他在位只短短三年,但是在盈川百姓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他因克己奉公,尽职尽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树立在盈川百姓的心中。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