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46章 诗家天子王昌龄(2/3)

“王昌龄到边塞漫游,是在找参军的机会。”

“最后放弃,或许是两个原因。”

“一来,当时府兵制还没有被破坏,士兵多是有背景的,他没有加入的机会。”

“二来,他内心已经开始厌恶战争了。”

“回到长安后,王昌龄苦读书,一举中了进士。”

“被授予一个九品官,负责典校藏书的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个闲差,最重要的是,还是京官,可以见到玄宗。”

“但他不满足只做校书郎,于是在三十七岁时,又跑去考了博学宏词科。”

“这是考验才学的科目,他一考就中,被授予汜水县尉的官职。”

“依旧是九品官,不过这次晋升空间更大了。”

“县尉职位虽然低,却是当时科举出身的仕子,最重要的晋升途径。”

“而且,汜水在洛阳附近,离长安城也不远,是比较重要的县城,调回京城几率很高。”

“王昌龄出身低微,但逢考必中,特别是他的诗,写得尤其好。”

“大家公认的七绝写得好的,只有两位诗人,一位是李白,另一位就是他了。”

“王昌龄虽然没有在长安城里做大官,但是名气却很大。”

“因为他不仅诗写得好,也很爱结交朋友。”

“往来者有官吏、隐者、僧道,时常一起喝酒,酬赠诗歌。”

“他的性格很狂放,行为也很不羁。”

“也正是因为他狂放的性格,导致他在官场中,经常得罪人。”

“他得罪最大的人物是宰相李林甫,李林甫是皇室远方宗亲。”

“为人狡狯,无学术,善音律,擅长耍政治手段。”

“总想方设法讨好玄宗,是怠政后的玄宗一手提拔上来的。”

“但任宰相后,独揽大权。”

“因为自己没有才学,所以大力排斥打压有学之士。”

“报复心很重,常阴谋算计,被人骂作奸相。”

“像王昌龄这些进士出身的,尤其看不惯他。”

“言谈之间,不屑之情,常溢于言表。”

“当时的仕子都偏爱张九龄,张九龄有贤名,很能提拔人才。”

“王昌龄不拘小节,在公开场合,时常贬李捧张。”

“这些风声,很快传到了李林甫耳朵里,于是李林甫找机会把他贬到了岭南。”

“这是他第一次被贬,直接就是远离长安,潮热多瘴毒的岭南,是唐人眼中的蛮荒之地,可见李林甫对他之恨。”

“公元739年,四十一岁的王昌龄,动身前往岭南。”

“走到河南伊水时,想到自己无辜被贬,前路漫长而遥远,愤而写下了《见谴至伊水》。”

“他知道自己因什么而被贬,但他就是没想过要改变。”

“不会因为环境,而轻易改变自己。”

欧阳修:一片冰心在玉壶,很傻很天真的王昌龄。

但一开始,王昌龄未能中举。

直到开元十五年,王昌龄才考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秘书省校书郎算是一个不错的官职,唐朝很多宰相比如张九龄起步都是秘书省校书郎。

王昌龄能够担任这个官职,前途似乎无限光明。

但光明虽然光明,但王昌龄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好几年。

迟迟无法升迁,也让无法施展自己心中的报复。

于是他想考博学鸿词科,博学鸿词科始于唐玄宗时期。

能考上的无一不是学识广博,文学造诣极高的士子。

当然如果考中,职位和地位也会水涨全高,成为当时不少士子选择入仕的途径。

王昌龄成功考中了博学鸿词科,得以担任河南汜水县尉。

汜水县靠近东都洛阳,是第二等县,也让王昌龄有了施展自己才能得地方。

但与诗作名满天下相比,王昌龄的仕途那叫一个不顺。

宰相张九龄被贬回乡,正义性爆棚的王昌龄立马声援。

显然王昌龄不理解官场险恶,官场上饭不能乱吃,话更不能乱说。

王昌龄也惨遭贬谪,远离中原,前往岭南。

好在运气爆棚,王昌龄刚贬没多久。

唐玄宗就改年号为天宝,大赦天下。

于是王昌龄又得以回来,担任江宁县丞。

但没几年,王昌龄又遭到贬谪,这次贬谪的理由是王昌龄做事不注意细节。

原来这次贬谪纯粹是因为王昌龄因上书指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为了修建自己的别墅,大肆砍伐江宁青龙柏木而已,引起他们的不满。

一开始他们想要置王昌龄于死地,但最终唐玄宗放了他一马,只是将他贬谪到龙标担任县尉。

从这个方面来说,王昌龄这种性格刚直的人真的不适合官场,也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伏笔。

好在当时不得志的文人不在少数,两次被贬前后。

王昌龄遇到了不少好友知音,比如孟浩然、李白和高适。

可以说盛唐大半个诗人,都是王昌龄的好友。

只是和仕途上的不顺也让王昌龄的运气一直不好,似乎还传播到朋友身上。

首先是孟浩然,王昌龄很仰慕孟浩然,第一次贬谪后就去特地拜访了孟浩然。

有人拜访,孟浩然自然要尽地主之谊,盛情款待,甚至还准备了江海河鲜大餐。

但问题是孟浩然这几天刚好后背长了个大毒疮,按理说不能吃这些的。

但王昌龄的拜访让他很高兴,于是就陪着一起痛饮。

结果没几天,孟浩然就毒疮发作病逝了。

后来王昌龄又去拜访李白,两人相见甚欢,喝酒谈人生,不亦乐乎。

但没几天,李白自己也被流放到夜郎。

后面则是岑参,岑参也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而他前往边塞纯属王昌龄的原因。

作为豪族,岑参家境优渥,父亲是刺史,日子不要太舒坦。

听闻王昌龄拜访,便设宴款待,席间王昌龄不断说塞外风光的壮阔,一下子就吸引了岑参。

岑参只知道塞外的壮丽,却是一个不懂民间疾苦的官二代。

在王昌龄的一通话语下,当即从军边塞,这一去就是六年。

六年后,岑参回来,第一句就是塞外生食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