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7(2/4)

(一)中国传统印刷业的更替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革新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近代印刷工业的崛起以铅印、石印以至照相平印为业的印刷机构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原有从事传统的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印刷机构也先后改用新传入的近代印刷术。中国的传统印刷逐渐让位于铅与火退出了中心舞台。

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印刷尤其是雕版印刷经过千余年的展自有其西方近代印刷术难以比拟的特长和优。因此即使在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之时传统的雕版印刷仍在应用中。尤其是佛教经典和木版年画的刻印迄今仍在进行。被北京荣宝斋称作木版水印的饾版印刷更以近现代印刷无法取代、几可乱真的高技艺在现代印刷百花园中依然独放异彩为世人所称颂。

(二)印刷学术团体的创建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与出版事业的展1.上海——中国近代印刷中心地位的形成。

民国初年包括墨海书馆、美华书馆、申报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大型、有影响的近代印刷企业在内的、全国8o%的新型印刷企业都设于上海足见上海在全国印刷行业的中心地位业已形成。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图书出版的9o%、报刊出版的8o%均出自上海。上海在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方面挥着历史性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印刷学术团体的创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印刷业展的极盛时期。在当时的印刷中心上海集中了一批印刷行业的先进分子。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振兴中国的印刷工业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技术人才;他们起成立印刷学术团体开办印刷技术学校研究新的印刷机械和技术在推动近代印刷事业的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可贵的贡献。

1933年5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印刷学术团体——“中国印刷学会”在上海光裕里58号成立。最初根据学会章程设立了由五至七人组成的“全体会员大会执行委员会”。下设总务、教育、研究三个系。次年12月改设理事会由郁仲华(主席)、唐镜元(副主席)、糜文溶(书记)、柳溥庆(会计)、沈莲芳5人组成。共有会员26人。理事会下设杂志编辑委员会由柳溥庆任主任委员有糜文溶、高元宰、沈励吾和顾秋水。

中国印刷学会的成立是中国印刷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印刷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在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出版和技术交流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历史新时期。

3.印刷科研工作的开展及成果。

远在中国印刷学会成立之前国人已对西方传入的近代印刷技术进行研究、吸收和利用。例如:19oo年上海文明书局的赵鸿雪先生根据西文图书资料介绍的照相制版法成功地进行了照相铜锌版的研制;19o2年上海文明书局研制珂罗版印刷又获得成功并付诸实施;1933年柳溥庆在上海三一印刷厂采用平凹版制版工艺成功地印制了《美术生活画报》更于1936年采用四色平凹版新工艺印制了《中国印刷》第一期插图。插图画面层次丰富、网光洁至今仍色彩鲜艳为中国三十年代印刷水平之实物见证。1935年柳溥庆、陈宏阁研究中文照相排字机获得成功。1935年9月29日的上海《申报》和1936年第一期《中国印刷》对此作了类似的报道。上海《申报》在“留法学生柳溥庆明照相排字机”大字标题下报道云:“近国人美术照相制版专家柳溥庆君费数年之心血应用照相原理设计制造排字机。其构造极为精巧所占地位仅一间即能排制各种大字号之文字且备有隶体字及其他美术体之字模可以排印各种书报杂志。闻该机现已制成正向实业部请求专利。”据图样分析柳氏研制的这台照相排字机与五十年代开始生产使用的第一代手动式照相排字机原理相同结构相似。在三十年代社会、技术条件下能研制出这样水平的照相排字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遗憾的是这一成果因生在八一三事变日军侵占上海时期而未能付诸应用。

4.印刷教育事业的开端。

历史上中国在印刷技术的传授和继承方面一向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直到本世纪初方有学校教育之出现。19o4年清朝军咨府所属京师测绘学堂开设制版印刷班为中国以学校进行印刷教育之开端。中国印刷学会成立后有计划地加强了印刷学校教育。计有1933年成舍我先生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李石曾先生创办的上海图书学校以及上海斯高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镇江中华三育研究所印刷部上海中国美术制版印刷函授学校等。以上海图书学校为例该校以“即工即学生产自给”为宗旨设图书、出版、印制、组织四科补习、训练二班。其中印制科设有印刷工场名为“工读印制社”下分印制、排字、浇铸、制模四股。印制科的学生修业三年设中文排字、西文排字、铅印、石印、铸字、浇胶、浇版、装订、制版、铁工等课程。

5.印刷书刊的出版。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曾出版贺圣鼐、赖彦予著《近代中国印刷术》和印刷专业杂志数种。其中:《近代中国印刷术》详细介绍了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展情况它的出版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近代印刷的展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出版印刷杂志计有《中华印刷》、《中国印刷》、《艺文印刷月刊》、《神州印刷》四种。其中:《中华印刷》创刊于1935年高元宰主编;《中国印刷》创刊于1936年系中国印刷学会主编之季刊;《艺文印刷月刊》1937年创刊刘龙光主编;《神州印刷》仅见于《艺文印刷月刊》之收购书名广告未见实物流传。这四种印刷专业杂志以《艺文印刷月刊》影响最大、行最久共出版25期。内容多为介绍国内外印刷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及国内外印刷展情况。

中国印刷学术团体的创立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专业书刊的出版等印刷事业中新兴领域的肇始和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印刷业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中国印刷事业的进一步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印刷设备器材工业的萌芽和展近代印刷采用机械设备和相应器材进行生产离不开印刷设备及器材工业的支持和配合。早期的印刷设备、器材均由国外进口。后来随着中国近代印刷工业的崛起国人自办的由维修、仿制到自行设计和制造近代印刷机械设备的机器制造厂和造纸、制墨等相关企业应运而生并得到初步的展。1895年中国第一家印刷机械厂——李涌昌机器厂在上海创立。随后公义昌机器厂、贻来牟铁工厂等七家印刷机器厂相继建立。这八家印刷机器厂建厂初期均以印刷机修理为主要业务。辛亥革命后上海、北京、青岛、广州、长沙、长春等地纷纷建立印刷机器厂。这些印刷机器厂除修配印刷机外开始生产石印机、铅印机、圆盘机、切纸机、照相机等当时亟需的印刷机械设备为中国印刷机器制造业之先驱。此后除魏聚成、顺昌、姚公记、明精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印刷机器厂6续创建外商务印书馆等大型出版印刷企业也自建印刷机械修配和生产机构。其中商务印书馆自19o3年起即开始生产石印机、铅印机、铸字机等多种印刷机械设备到1926年已扩建成有相当规模的华东机器制造厂。

(四)近代印刷工艺技术的演进近代印刷术虽来自欧美但其由印刷数十个字母组成的西文转向印刷数以万计的中文为我所用则非国人参与不可故其在中国有着一个吸收、演进过程。即使在传入初期西方传教士对中文活字的研制中也同样离不开国人的参与和配合。18o7年马礼逊来华雇人刻中文字模受雇者自然是中国人。1832年前石印术传入中国这手书中文上版者也必是中国人。此后无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还是凹版印刷在其传入、展进程中国人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譬如:19o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乃倩字学家将姜氏排字架悉心厘正从此排印报章时文困难减矣”1。1922年张菊生先生从排字架、铅字分类法和铅字检查法三者同时入手革新又创新式排字架。

19o9年商务印书馆创制二号楷书铅字由徐锡祥镌刻字模。1916年1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3年版第261页。钱塘丁氏仿宋代精刻欧体活字倡制“聚珍仿宋活字”。1918年海陵韩佑子先生创制“仿古活字”。

1925年王宠佑先生创制华文排铸机。

19o2年赵鸿雪先生研制铜锌版制版法历时数月而告成。同年又试制珂罗版亦告成功。

1888年元和王肇鋐在日本习得雕刻铜凹版之法并著有《铜刻记》详记之。

1935年柳溥庆先生费数年心血研制成功手动照相排字机。

从以上数例可见国人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与展中作为之一斑。正如贺圣鼐先生在《近代中国印刷术》一书的“结论”中所的:“综观此过去数十年吾国印刷术诚不可谓之无进步。历年派人至东西各国学习考察同时不惜巨金延选高等印刷技师教授艺徒故数十年间印刷人才辈出凡外国印刷之能事国人今皆能自任之而有余其技术之精者直可与外来技师抗衡。”1二、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印刷业的破坏和摧残1937年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近代印刷业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和摧残使崛起并高展着的近代印刷业迅即从停滞走向衰退。日寇的铁蹄踏向哪里哪里的印刷企业则不明不白地为日人所据有不少设备器材甚至工人被劫往日本。剩下来的要么为日人占有要么被迫停业。当时全国最大的两家印刷企业——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没有逃脱这一悲惨的命运。不少从上海等大城市向大后方转移的印刷设备器材在转移途中被日军飞机炸毁。譬如商务印书馆从上海运往重庆的印刷设备就被日寇的飞机炸沉在洞庭湖中。

对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中国印刷业可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三个方面加以记述。

(一)国统区的印刷业抗日战争爆后北平、天津、南京、上海、武汉等印刷工业比较达的大城市先后为日军侵占。这些城市的印刷企业遂向内地转移。转移后最集中的地方是重庆和桂林。

重庆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文化、出版界知名人士云集于此。为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创办了一些新的印刷厂并由上海、武汉等地迁来很多印刷厂出版了《新华日报》、《全民抗战》等多种报刊和书籍。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前重庆计有印刷所、店5oo多家。原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均在此设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中心印书局有资金7oo万元;职工人数最多的是中央印制厂的重庆印刷厂有15oo多人。

桂林地处边陲交通落后战前印刷业十分落后。抗战爆上海、武1贺圣鼐:《近代中国印刷术》参见《装订源流和补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汉、广州等地的出版印刷企业撤退到桂林加上文化名人云集使桂林印刷厂、出版社、书店林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计有包括生活书店、新华日报、三户图书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正中书局等著名出版社和书店在内的出版企业22o余家;包括三户印刷厂、秦记西南印刷厂、广西印刷厂等著名印刷厂在内的印刷厂1oo多家。拥有对开印刷机5o余台四开印刷机6o余台设备先进技术进步。为抗战时期全国出版印刷业集中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城”。

除重庆、桂林外四川的成都、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以及广西的南宁、湖南的邵阳和衡阳、江西的赣州等一些边远城市的印刷业也相对集中但规模远逊于重庆和桂林。

(二)解放区的印刷业抗日战争爆后中国**在各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许多印刷厂。

1935年1o月**中央率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成为**中央所在地随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中央印刷厂(1937)、八路军印刷厂(1938)、光华印刷厂并在绥德建立了抗敌印刷厂。此后在其他根据地6续建立印刷厂多处。基本情况是:晋察冀边区建有晋察冀日报印刷厂、冀中新华印刷厂、冀中导报印刷厂等;晋绥抗日根据地建有吕梁印刷厂、晋西美术工厂、太岳日报印刷厂等;山东抗日根据地建有大众日报印刷厂、泰山时报印刷厂、渤海书局等;华中抗日根据地建有新四军皖南军部印刷所、拂晓报印刷厂、淮北印钞厂、七七报印刷厂、鄂豫地区建设银行印钞厂、中原印刷厂等;浙东抗日根据地建有四明山战斗报印刷所;江苏抗日根据地建有江南印刷厂、东进报印刷所、苏南报印刷所、茅山地委印刷所、前进报印刷所、苏中报印刷所、苏北印刷厂等。

(三)沦陷区的印刷业在沦陷区出于侵略的需要日军到处建立由汉奸支撑的伪政权并组建由日人经营的出版印刷机构以便在新闻出版文教宣传诸方面加强控制为侵华战争和最终灭亡中国服务。譬如:日人控制下的东北伪满时期重要刊物多达1oo多种报纸约4o家负责人多是日本人文字多用日文、满文。在中国办报刊不用中文而用日文狼子亡我之心昭然若揭。与之相比国人私人资本印刷业则日益萧条和萎缩。

1939年日本在北平建立了华北沦陷后的最大的新民印书馆从侵华日军中挑选懂得印刷的日本人担任各部门负责人职工多达2ooo人。到194o年日人在北平开办的印刷厂已多达29家。与此同时中国人开办的印刷厂则日渐衰落。就连一度兴盛的京华印书馆(商务印书馆的北平印刷厂)在日本友利洋行控制下也难以继续经营职工仅剩4o人左右。

全国印刷中心上海抗战前印刷厂已多达近千家。设备齐全技术先进。抗日战争爆不少印刷厂向大后方迁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前被称作“孤岛”的租界还保留一些印刷厂。太平洋战争爆日军占领租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被抢劫一空不少印刷厂被查封报社印刷厂则为日军掠占改印日伪报纸。上海印刷业每况愈下处在萧条中。在沦陷区一方面是中国印刷业遭受严重破坏而致萧条;而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却大力展自己控制的印刷厂。如北平日伪政权主持的《新民报》印刷厂于1938年从日本购进一台84英寸高轮转机为各报社设备最新者这些厂在设备、技术相对先进条件下为日伪印刷侵略中国所需的教科书、报刊和宣传品。

三、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印刷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出版印刷企业纷纷回迁上海再次成为中国出版印刷业中心。

上海在抗日战争爆前夕各类印刷厂近千家;沦陷后陡减至约2oo家;抗战胜利后大批厂家回迁。据1946年《上海市年鉴》载:“胜利后内地出版社迁沪者多至数十家加上本市原有出版家之努力行单行本数据今夏统计已有4ooo余种数量在5o万册。”这一年出版各种报纸数十种杂志43o种;造纸厂34家;铅印厂316家彩印厂1o7家。可见抗战胜利后的恢复是相当迅的。北平、南京、天津等其他以往印刷业较达的城市情况相同不再赘述。

遗憾的是不久国民党又挑起内战。解放战争期间随着军事形势的展国统区的印刷业于抗战胜利后出现的繁荣和生机逐渐消失而解放区的印刷业却呈现出一片生机。

抗战胜利后**中央委派许多干部到东北、华北等解放区开辟工作重新调整、组建了许多印刷厂。例如:1946年4月成立江海印刷公司下属江海导报印刷厂、韬奋印刷厂、东台民报印刷厂三个厂。11月又将江海导报、韬奋二厂改组成苏中韬奋印刷厂。1947年1o月苏中韬奋印刷厂又与盐阜印刷厂、黄海印刷厂合并调整为华中日报印刷厂、华中新华书店印刷厂、华中指挥部政治部印刷厂。

1946年起在东北建有佳木斯印刷厂、东安印刷厂、东北日报印刷厂、东北铁路印刷厂、哈尔滨新华印刷厂等多家印刷厂。

1947年鲁中印钞厂并入渤海印钞厂1948年迁至济南改称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印制局。

1948年山东新华书店成立印刷部下辖9个印刷厂。同年建立中南新华书店(建有规模较大的印刷厂)。该店1949年迁至武汉改称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下辖12个印刷厂。

其中与解放后印刷业展有着直接关系的是抗战胜利后各地区新华书店的组建。当时各解放区统一设立了集中编、印、的新华书店各地新华书店下都设有印刷厂。这些新华书店的建立也为解放后印刷业的展打下了基础。

第三章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土地制度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的制度。中国几千年的土地制度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到了近代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出现了更加复杂和严重的土地问题。民国时期在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下地权集中和使用分散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展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迫使各政治派别提出种种土地改革的主张和方案成败俱有一一为历史所抉择。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态在复杂的土地关系中所有权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它决定和制约着土地关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广人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展极不平衡土地所有制的形态繁杂其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分述如下:国家的土地所有指土地由国家直接掌管即由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占有的土地所有形态。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这种形态是指屯田、垦田、营田、官庄、没入田、职分田、官府掌管的荒地以及山川林泽等等清末民初总称为“官公田”和私有土地总称为“民田”相对而言。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在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原来掌握在满族统治者手中的官公田(包括旗地等)迅民田化官荒和牧场也大规模的丈放和开垦升科甚至被地方政府公开拍卖使国有土地私有化。东北、内蒙等地最为明显。“自19o5至1929二十四年之间黑龙江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皆归私人所有大部转入大地主之手。”1据抗日战争前的估算官公田的已耕地私有化趋势如下2:官公田时期总计合计庄田各种官田庙田及其他公田私有地明朝万历年间(十六世纪末)

1oo5o9.227.213.65o清朝光绪年间(1887年)

1oo18.87.81181.2民国时期(1929—1933年)1oo6.72.313.493.3官公地名义上不属任何私人但当权的统治者有权对它随意处置。比如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时期曾强占大宗良田作为其移民的立足。日本的垄断集团台湾糖业公司、台湾茶叶公司等都附有上万公顷土地的大农场。1945年日本投降后属于日本官方和私人的产业被国民政府接收列为公地者约18万公顷占当时台湾可耕地总面积81.6万公顷的21.6%其官公田的比重大大过大6的情况这也是后来到五十年代台湾当局能搞“公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4页。2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75页。原编者:光绪年间的统计将庙田及其他公田等是并入私有地计算若归属官公田项下官公地则占25%。地放领”的客观条件。

地主的土地所有指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参加劳动(或仅有轻微劳动)主要靠出租土地剥削。民国时期这种土地所有仍是土地私有制的主体是封建半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它不仅左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关系而且还能影响手工副业、商业、金融业和城镇的面貌进而造成许多不合理的上层建筑方面(特别是基层政权)的社会现象。

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出现了一批军阀大地主阶层“如河南的袁世凯湖南的赵恒惕四川的刘湘、刘文辉等都占有很多的土地几乎在有名的大地主中找不出几个不是出身于军阀、官僚的”1。袁世凯在其家乡河南彰德和汲县、辉县等地有田产4万亩。他的部属张敬尧、倪嗣冲在安徽各有土地7至8万亩。徐世昌在辉县有5ooo多亩。曹锟兄弟是天津静海一带最大的地主并垄断了那里的水利设施。在东北张作霖圈地15o万亩张焕相有1.4万亩吴俊陞有2万亩。西北的马鸿逵有地产1o万余亩。广东陈炯明在其老家海丰让士兵拿着“将军府”的竹签随意插圈民田。四川大邑的军阀地主占全县耕地66%其中占田最多的有3万亩以上。刘文彩早年只是一个占有3o多亩的地主到1927年前后仗恃家族军阀势力疯狂抢夺兼并土地竟达1.2万亩之多。

同时中国的商人、高利贷者积聚大量货币后也和军阀官僚一样争购土地其原因一是认为田产比其他财产稳定保险二是看到地租收益高不用1o年的地租就可收回地价。这与西欧不同西欧的商人资本是往工业方面投资与封建主对立;中国商人则热衷将利润转化为田产采取封建地租剥削增加财富与封建地主联袂或者自身就是商人兼地主。这是民国以来封建半封建土地关系延续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1922年调查安徽芜湖36户地主的职业商人23户占64%占全部地主土地的75%平均每户占地13oo亩1。1929年调查广东新会191户地主商人兼地主138户占72%占全部地主土地的7o%。193o年江苏民政厅对该省占地1ooo亩到6万亩的374家大地主的调查情况更充分反映了地主与军阀官僚、商人、高利贷者四位一体对投资实业并不感兴趣。且看下表:江苏374家大地主的主要职业1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14页。

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324页。

1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项别军政官吏放高利贷者商人经营实业者家数44693612江苏南部%27.342.922.47.4家数1226o31江苏北部%57.328.214.5家数1661296712合计%44.434.517.93.2“族田”是地主土地所有的一种特殊形态。这是指农村一姓一族所共有的土地称为祭田、社田、太公田(广东等)祠堂田、众田(浙江等)、义庄田、公堂田(江西、皖南等)等等实是封建宗法关系的产物一般不敢私卖常被族长(大多是地主豪绅)所把持出租收入供祭祖、修祠之用也有救济、助学之用余数往往被把持者所侵吞故有“集团地主”之称是地主阶级最稳固的基础2。故此族田应归于地主土地所有的一种。据统计1928至193o年广东的太公田占全省耕地的3o%约126o万亩之多3。南方各地的族田一般占1o%。土地改革废除“族田”是摧毁封建地主经济基础及其政治势力的一大措施。

根据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3年对陕、豫、苏、浙、粤、桂6省农村调查的总结(陈翰笙、薛暮桥、孙晓村、王寅生等参与调查):占农村人口3.5%的地主占45.8%的耕地6.4%的富农占18%的耕地19.6%的中农占17.8%的耕地7o.5%的贫雇农占18.4%的耕地。1再从全国范围来看陶直夫(即钱俊瑞)1934年根据各方材料的综合估算如下:中国土地的分配2户数所有土地户(万)%面积(万亩)%*平均每户土地面积(亩)

总数6ooo1oo14oooo1oo23.3地主24o47oooo5o291.7富农36o6252oo187o中农12oo2o21ooo1517.5贫雇农42oo7o238oo175.72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第99—1o1页。

3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第99—1o1页。

1薛暮桥:《中国农村经济常识》新知书店1937年版第26页。

2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第189页。地主所有的土地包括“集团地主”的“族田”等在内。

地主所有的土地占位富农仅次于地主富农中有不少是出租土地具有半地主性质。地主、半地主或富农占全国农户不到1o%而占有全国耕地的6o%上下而且多数是上中等的好地和水田。按户均来计算地主户均占田是中农的16倍多是贫雇农的51倍。而这种封建半封建性质的土地关系以5o%左右的地租率计地主不劳而获每年从佃农半佃农手中获取粮食6oo亿斤以上大多用于寄生性的挥霍必然导致人地关系的紧张农业生产力的衰退这是民国时期最落后和最反动的一种生产关系。

农民的土地所有主要是指自耕农、半自耕农的块私有土地。

中国是以农立国自耕农在社会经济总和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农业生产的展起着显著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自耕农数量的增减往往标志着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兴衰同时由于自耕农的块土地肩负着国家赋税的重担因而封建皇朝的开明君主一般是重视对自耕农的扶植。自耕农素有“天子之农”之称。历代皇朝后期社会动乱不已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兼并造成大量自耕农半自耕农的破产。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军阀官僚热衷于抢夺土地更谈不上颁布扶植自耕农的法令。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法”虽有扶植自耕农的条文但却收效甚微。在内乱、外患的交相侵害下自耕农逐年减少无地化的趋势加。22省农民无地化的趋势1(%)

时期合计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19121oo49232819311oo46233119361oo46243o19471oo422533一般总农户中自耕农、半自耕农的比重华北、西北地区要比华中、华南地区大些。各地自耕农下降的度也不平衡有的地方非常剧烈如江苏丹阳1931至1936年总农户中自耕农由45%下降为3o%半自耕农由4o%下降为35%佃农则由15%剧升为35%。1农民自耕比佃耕为优。一是土地属于自己所有不似佃耕受地主的掣肘1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276页。

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733页。

和担心抽田退佃愿意投资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丰度;二是四场收益除承担国家的赋税外没有地租剥削在经营条件与佃耕相等的情况下自耕农收益比佃农大有利于改善自身的生活、生产条件;三是自耕农有自己的“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既爱其地产必爱其家乡比佃农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安定与乡村建设。

可是自耕农作为土地私有者的重要特是其不稳定性不断出现“两极分化”。个别自耕农虽有可能勤劳致富后上升为富农地主但多数自耕农趋向破产。原因在于:其一当国家无限度地横征暴敛时自耕农成为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的主要负担者;其二外国资本入侵造成一个买办的和商业高利贷的剥削网进行不等价的交换自耕农半自耕农成为它们在农村掠夺的主要对象;其三对于天灾**的袭击自耕农身单力薄无力抗衡。所以就物质条件(土地)而言农民的块土地所有是地主的土地所有的补充和附庸;就劳动条件而言自耕农半自耕农是佃农和雇农的潜在后备军。可以农民的土地所有是一种处于十字路口的土地所有具有过渡的特色。

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指土地所有者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使用雇佣劳动产品的全部或大部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商品从中赚取利润的一种土地所有。或者是土地所有者将大块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收取农业资本家雇工经营过其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共同分割剩余价值收取资本主义地租为前提的一种土地所有。这是商品经济展到一定阶段价值规律在土地经营中生作用代替经济强制的封建主义剥削方式而新兴的一种土地所有。

习惯上称中国富农为农村资产阶级将富农土地所有称为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这并不确当。事实上中国富农不少是出租土地或兼放高利贷的带有浓重的封建性剥削它们对土地的占有并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真正属于雇工经营为市场而生产商品的新式富农(包括经营地主)为数不多。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新式农垦企业租进或购进大块土地雇佣农业劳动者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者寥寥无几。二十年代初新式农垦企业最盛之时占有耕地也不过1ooo多万亩只占全国总耕地的1%而且也不景气有的退变有的倒闭。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阻挡了中国资本主义农业展的道路。

殖民主义的土地所有从鸦片战争开始殖民主义势力不断侵略中国掠夺中国的土地、财富与劳动力。它们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抢去或“租借”、诈骗的一大片一大片国土民田置于自己的专管之下。这些土地殖民主义者有任意处置权成为殖民主义的土地所有。它既不同于中国固有的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

“租界”。殖民主义列强以1843年《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附件之一)中关于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规定划设租界建立殖民统治机构(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等)俨若国中之国。租界内的土地一经承租即永归租户。租界范围又不断随意扩大。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一下子扩大7923英亩(1英亩约合6市亩)过了原来租界面积。租界的土地永租权等于剥夺了中国的土地所有权。殖民分子对土地可任意处置或出租房宅地或建屋赁租榨取高额利润。如英人哈同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前后大刮地皮大搞房地产投机在利用越界筑路扩大租界中很快成为“地皮大王”1931年死时的财产竟达4oo万英镑(相当1.3亿枚银元)。“租借地”。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租中国的港湾。在被租借地区列强不仅享有土地使用权甚至有领土权不付任何代价这无异于领土主权的“割让”。德国强租胶州湾后设立胶州保护领地把“胶州”纳入德国的殖民地之列。英国把强租的九龙半岛称为“新界”与被其割占的香港同置于香港总督殖民统治之下。沙俄强租旅大后设“关东省”视同俄国领土。列强并以租借地作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军事据在其势力范围内操有筑路、开矿、办厂等特权大量侵夺中国国土民田。仅沙俄修筑东清铁路即侵占土地16万多垧。

教会侵夺民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享有“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1的特权。

义和团反帝斗争失败后“外国教堂依条约应特别认为法人得享有土地所有权”2。在直隶(今河北)法国天主教献县张家庄总堂从1856年建堂到1949年共侵占农田5975亩民房333o间3。在四川西部天主教会占有土地3o万亩。绥远省265所天主堂竟占有土地5oo万亩。此番情况遍及全国。教会对占有的大量土地同样采取分割块出租的方式经营致力于保持资本主义前期的剥削方式。它与中国传统的地主土地所有不同在于农民不入教不许租佃玩弄一套“天主”、“上帝”赐给的把戏并享有收租谷而不缴纳赋税的特权此亦是殖民主义土地所有的一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