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4(2/4)

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学说乃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精髓。严复踵斯宾塞、赫胥黎之后以自然法则应用于人类社会其理论是谬误的但在当时帝国主义竞相瓜分中国我国处于危亡之际这个学说对思想界起了振聋聩的作用。这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

严复在译述逻辑的时候介绍了归纳法和演绎法。他说归纳法的要点是“察其曲而知其全”“执其微以会其通”即积累大量的局部的材料而抽出其中普遍的规律。演绎法的要点是“据公理以断众事”“设定数以逆未然”即根据普遍规律以推断特殊事例根据既定法则以预测未来的展。这种科学的方法论是他所译的穆勒《名学》和那芳斯《名学浅说》两部名著所论证的。介绍这两种方法对我国人掌握形式逻辑以研究事物有很大帮助。严复译述西方近代的社会政治学说重在介绍天赋人权的思想自由平等的思想。这些思想被当时的顽固派视为洪水猛兽但是深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这对当时学术界起了蔑视君权、崇张民权的十分有益的启蒙作用。比严复略早早期的改良主义者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陈炽、马建忠、郑观应等都介绍了或赞扬了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主张启民智开议院兴商务废科举办学堂译西书。但是他们的影响远不如严复的深远。

甲午之战以后康有为、梁启等倡变法图强于是有戊戌变法运动。

康梁的变法理论来源于西学所举以为中国变法楷模的是俄国的大彼得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庚子义和团运动为八国联军所镇压清朝政府投降帝国主义国家缔结了可耻的辛丑和约。“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这方针指引下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者忠实的奴仆。变法云云已不足取信于国人。于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章炳麟的学说成为国人政治理论指导的圭臬。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固取资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民治、民有、民享”而益之以民族主义与近代经济学说。特别以排满、兴中相号召富于鼓动力量。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民主革命派立场同改良派尖锐斗争成为中国民主革命派的旗帜。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主革命派多次领导武装起义终于推翻数千年的帝制建立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它的丰功伟绩。此后孙中山又反对袁世凯窃国、张勋复辟、军阀混战进行了不倦的斗争。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建立。孙中山在中国**帮助下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是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中国革命有巨大影响。五四运动前他在反对改良派和封建复辟势力的斗争中宣传进化论宣传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知行观宣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虽然在局部问题上陷入唯心主义而革命的、进步的倾向是非常鲜明的。五四运动以后他提出了民生史观他的哲学体系又转向二元论或唯心主义。**同志指出“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1章炳麟深于国故并治佛学与西学以其如椽巨笔为政论宣传民主革命挞伐保皇派的逆潮流的反动谬论宜乎所向披靡令人神往。他斥责光绪帝为“载湉小丑”说“岂有立宪而可上书奏请者”各国立宪都经“血战”然后可以得“自由议政之权”。他歌颂革命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章炳麟认为只有武装斗争推翻清朝中国才能实现民主政治。(《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炳麟宣传均配土地。他说“不亲耕者”不得拥有土地反对封建剥削“露田无得佣人”(《定版籍》)。“均配土地使耕者不为佃奴”才能实现民主(《五无论》)。章炳麟批判孔教从历史事实出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教育家。驳斥康有为的《建立孔教论》。章炳麟鼓吹无神论认为既没有“天”又没有“帝”和“鬼神”否定天命论。但是他提出要建立“无神教”说佛教就是无神的宗教这是他的思想的不彻底处。章炳麟晚年脱离革命思想渐入保守。鲁迅评论他说:太炎先生“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晚年“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了。21**:《纪念孙中山先生》。

2《鲁迅全集》第六卷第547页。

当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章太炎鼓倡革命黄兴、邹容、陈天华等表文章或演说与之相后先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的洪流取得了思想界、学术界的领导地位。而他们的思想理论实质上取资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这一点是十分明白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重大意义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思潮是一次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鲜明地揭橥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批判与它不相容的旧思想、旧道德与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与新文化。五四时期新思潮的特点就是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展开了全面的猛烈的批判。在这场运动中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等他们的思想言论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杂志。

五四运动不仅反对封建思想文化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大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热烈地欢迎俄国代表欢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九一八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表了著名论文《庶民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一九一九年五月李大钊主编《新青年》时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掀起了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的中译本开始出版。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初步**世界观李大钊、**、周恩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俄罗斯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相继出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日益增多许多地方还创办了工人夜校建立工会。许多地方相继成立**小组。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逐渐具备。一九二一年中国**成立了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事件。中国人民在中国**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终于在一九四九年推翻了三大敌人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九二一年中国**的成立则为这场革命指明了航向。历史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的领导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伟大的胜利。

第三节中国哲学、社会政治学说的特色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中国哲学有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从先秦时期起唯物主义思想家代不乏人。战国末年伟大的唯物主义者荀况在宇宙论、认识论方面坚持了唯物主义路线。比荀况略早则有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自然科学、数学思想。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批判了谶纬神学及世俗的虚妄。南北朝时期有范缜的《神灭论》批判唯心主义的神不灭论;有何承天从天文学、数学引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唐朝的柳宗元、刘禹锡写了阐唯物主义思想的《天论》、《天说》等光辉论文。北宋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有王安石、张载。王安石的《洪范传》、《老子解》、《诗义》、《熙宁字说》等著作宣传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张载则宣传了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南宋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有陈亮和叶适。明朝的伟大唯物主义思想家有王廷相他对唯心主义理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明末请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有王夫之和颜元王夫之的学术成就达到了旧唯物主义的高峰。清朝前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当数戴震他以疏证《孟子》字义的形式宣传了唯物主义。近代的思想家则往往通过介绍西学而宣传唯物主义。

中国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它确认世界的物质性确认存在的客观性确认规律的可知性。从先秦到近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对这些命题作了可贵的探索与论证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人类思维史的宝库。无论古代、中世纪、近代与同时代的欧洲哲学相比都毫无逊色在古代和中世纪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我国人民值得引以自豪的。

中国的哲学唯物主义往往与政治上的进步倾向相联系。先秦荀子非十二子的思想综合从思想意识领域的统一反映了建立统一国家的政治倾向。范缜的《神灭论》反映了世俗地主对中世纪宗教滥费的谴责。柳宗元、刘禹锡则直接参加了永贞革新而遭到贬斥。王安石推行新法因而在理论上建立以三经义为中心的新学。王夫之参加抗清斗争遂有“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理论创造。

随着生产的展与自然科学的前进哲学唯物主义也有相应的展这种情况体现了哲学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联盟。这是因为唯物主义往往是生产斗争与自然科学的哲学总结。先秦生产与自然科学的展孕育了后期墨家及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两汉生产与自然科学的展产生了王充与张衡的唯物主义思想。唐朝天文学的进步产生了柳宗元、刘禹锡关于天的唯物主义思想。宋朝自然科学的进步产生了王安石与沈括的唯物主义思想。明朝生产事业的展产生了宋应星《谈天》、《论气》等唯物主义思想。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显示得比较清楚。

中国的唯物主义是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展的。墨辩的唯物主义在同公孙龙的离坚白唯心主义诡辩论斗争中益显其光辉。荀子的《天论》是在同不可知论的斗争中展的;范缜的《神灭论》是在同萧子良、萧衍等七十多人的辩论中论定的;王安石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在同守旧派的斗争中展的;陈亮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在同朱熹展开王霸义利之辩中前进的;王廷相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在批判理学的斗争中展的;颜元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理学的斗争中展的;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同样是在批判理学的斗争中展的。近代、现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则是在批判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前进的。唯物主义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显出了理论战斗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唯物主义思想本身所具有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同唯心主义斗争中益加深化逐步展。唯物主义思想的展往往与辩证法的展互相联系。

社会政治思想的革新进取精神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具有革新进取精神。从孔子开始就十分注意社会政治问题。“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虽是针对季孙而的议论亦未始不是他在春秋之世的政治理想。《礼运》出于后儒之手而托之于孔子对大同与小康的具体论述当也可看作儒家设计的政治方案。孟子的仁政说谈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农村图案此或尚保留有古先农村公社的遗影。孔孟的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述是很丰富的其中有若干有价值的思想如孔子“苛政猛于虎”的说法孟子率兽食人的譬喻都是对奴隶社会暴政的抨击具有光辉的民主性。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政治排列说明三者在国家政治天平上的分量并不能以之比附近代民权论但是这种排列也是很有意义的。

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一种“役夫之道”。兼爱、非攻、非命、非乐反对王公大人以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种思想是奴隶社会的造反理论必然为奴隶主贵族所不取。但是他的徒属子弟充满天下可见信从者之众。墨子弟子为实行其理想能够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则其信从的坚决尤其可贵。墨子的一些宗教理论如《天志》、《明鬼》应视为糟粕。

道家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主张奴隶社会向原始社会的逆转。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与鸟兽同居与鹿豕并则是要退回到草昧未开的洪荒之世。

法家阐述君主**理论既反对奴隶制国家重臣专断削弱君主集权又禁二心私学要求学术思想定于一尊。这实已导秦代**政治的先路。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殿军。他的《礼论》、《王制》诸篇为封建社会的政教风俗制造理论又为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设计。

西汉初年贾谊、晁错的政论东汉末年仲长统的《昌言》、王符的《潜夫论》都有针砭社会的实际意义。

三国两晋时期鲍敬言的无君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了反对封建羁绊寻求自由乐土的美好愿望。

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唐甄的《潜书》对封建社会的君主**政治进行猛烈抨击。《潜书》的议论尤其尖锐。

近代的社会政治思想往往带有西学的色彩。康有为的《大同书》以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比附公羊三世之说结合《礼运》大同思想为未来社会设计蓝图。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时间比《大同书》为早而也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性质。

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以经学笺注的形式阐述自己的思想理论。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往往以经籍为源泉。所以中国的哲学思想往往与经籍内容密切联系。这种情况应该注意。

中国的哲人留下了丰富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贯注了珍贵的革新进取精神。人们拍打去其间凝聚着的灰尘就会露出灿然的金光。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评、抨击对新事物、新世界的向往、寻求这是中国古代哲人的精魂。要从腐朽看出神奇要“舍其旧而新是谋”。这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排除主观臆断又需要剥肤见骨的辩证观点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宝山在望唯不辞辛苦地探检者能够不至空手而归。

人性论及道德学说的丰富遗产古代哲人重视人性论及道德学说的探讨。先秦思想家孔子就谈到“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孟子道性善。告子言性无善恶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荀子则主性恶“其善者伪也”用后天的教化来“化性起伪”。汉代扬雄言性善恶混。唐韩愈言性三品。宋周敦颐言性有刚、柔、善、恶、中。张载则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为程颐、朱熹所承袭并进一步挥。论性而及情则又有性善情恶之说又涉及人欲问题议论十分深广。几千年的人性论基本上尊崇孟子性善之说。

与人性论相联系则有极其丰富的道德学说。儒家重视仁与德提倡孝弟忠恕、《中庸》论知、仁、勇挥孔子的思想。《大学》则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归本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孟子言五伦论四端对后世有巨大影响。荀子则隆礼亲师重视后天修养。汉人明三纲、六纪之说明道正谊而不计功利表扬孝弟力田注重风教。魏晋则以为名教出于自然放诞任情但也不是不重礼教。隋唐时期或崇空宗或主清虚二氏之说与儒学并存。宋明而下主天理明本心致良知道德学说与心性之说相互渗透而皆言灭人欲。明末则有“育欲”之说颇与“寡欲”、“灭欲”之说不同。宋明儒者言“诚”言“幾”言“慎独”言“已”“未”言“中和”皆根据古训而益新意道德问题的讨论与道德规范的践履更为深细。但是末流则为虚伪为明识之士所呵斥。

与人性论、道德学说相联系则有人生观的论述。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关心人生问题。因此人生哲学十分丰富。庄子以大量文字讨论人生观问题欲和光同尘自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老子则以卑弱自牧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墨子则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杨氏为我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韩非子为了“利民萌便众庶”不避乎“灭亡之害”。这些是先秦哲人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人生哲学。孔孟的人生哲学是入世的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加以阐却很不够。例如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勇敢担当大任的态度是高尚的。屈原“虽九死而犹未悔”舍身精神多么坚决。荀子“锲而不舍”、“驽马十驾”的坚韧态度树立了不倦地学习的良好楷模。这种对人生持积极态度的论述是十分宝贵的。中世纪有《列子·杨朱篇》的思想以为人生的目的在乎声色美厚。佛教东来以后佛教思想支配了一部分人的人生观。而道教的求长生的思想亦为地主阶级中特权者所喜爱。然而真正的勇士诚如鲁迅所说敢于面对惨澹的人生历史上与黑暗势力搏击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是大量的。执持《春秋》之义在其他民族的凌侮下挺身而出捐躯以报宗国的宋明之季更是后先相望。他们彪炳史册流芳百世。这应是中世纪的最宝贵的精魂为后人所继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博心怀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气度宏伟阔大令人钦仰。

人生哲学与人性论相联系又与道德学说相联系这是中国古代人性论与道德学说的特点。

第七章历史理论和历史文献第一节历史理论的探索历史的客观性和可知性历史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它提出了两个关于历史的重要问题。一个问题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有自身展规律的还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伟大人物所创造的?这就是历史的客观性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历史本身有展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否可以认识?这是历史的可知性问题。关于历史理论虽然还可以提出很多的问题但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都要取决于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有自己的展规律这好象已成为常识是不待解说而自然明白的。但事实并不这样简单。神意识观、英雄史观以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曾在西方各国长期流行中国在这方面也并无二致。甚至在近、现代在广大的群众中间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仍有市场。分析这些论点的错误还须作细致的研究和耐心的工作。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史学工作者对历史客观性重视得不够往往把历史研究工作跟历史记录的研究工作等同起来。历史研究工作是对客观历史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历史展的规律。历史记录研究工作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这种研究工作可以涉及到客观历史的本身但其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整理历史资料而不在于揭示历史展的规律。这两种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重视这种区别对于史学展工作是很不利的。李大钊说: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

不错我们若想研究中国的历史像那《史记》咧《二十四史》咧《紫阳纲目》咧《资治通鉴》咧乃至其他种种历史的记录都是很丰富很重要的材料必须要广搜要精选要确考要整理。但是他们无论怎样重要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必要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这些卷帙、册案、图表、典籍、全是这活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这活的历史的本体。这活的历史固屹然存在于这些故纸陈编的堆积以外而有他的永续的生命。譬如我们要想研究中国或是日本固然要尽量搜集许多关于中国或日&1t;/pgno28o.TxT/pgn>本的纪载与著作供我们研究的材料;但不能指某人所作的现代中国说这就是中国;指某人所作的现代日本说这就是日本。我们要想研究列宁或是罗素固然要尽量搜集许多关于列宁或罗素的纪载与著作供我们研究的资料;但不能指某人所作的列宁传说这就是列宁;某人所作的罗素传说这就是罗素。那记载中国或日本的事物的编册外俨然有个活的中国活的日本;在那列宁或是罗素的传说以外俨然有个活的列宁活的罗素在。准此以推许多死的记录典籍、表册档案以外亦俨然有个活的历史在。从前许多人为历史下定义都是为历史的记录下定义不是为历史下定义;这种定义只能告诉我们以什么构成历史的记录历史的典籍;不能告诉我们以什么是历史。我们当于此类纪录以外另找真实的历史活的历史。1999ooo41_o281_o李大钊把客观历史跟历史记录的区别说得很清楚。他这段话表于1924年出版的《史学要论》。六十多年过去了这段话仍然不失实效。我们重视这种区别是尊重历史的客观性也是史学工作中应有的严肃性。

人类历史现象跟自然现象一样虽然千头万绪但都有规律可循。不过在一定意义上历史现象更复杂变化得更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诸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有阶级斗争存在于整个阶级社会以及辩证法则贯穿于各类社会矛盾之中这都是对历史规律的揭示。

胡适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出把自然科学上的论断说成是人造的假设。

他举例说:“譬如行星的运行古人天天看见日出于东落于西并不觉得什么可怪。后来有人问日落之后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有人说日并不落下日挂在天上跟着天旋转转到西方又转向北方离开远了我们看不见他便说日落了其实不曾落。这是第一种假设的解释。后来有人说地不是平坦的日月都从地下绕出;更进一步说地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绕地行动;再进一步说日月绕地成圆圈的轨道一切星辰也依着圆圈运行。这是第二种假设的解释在当时都推为科学的律例。后来天文学格外进步了于是哥白尼(icus1473—1543)出来说日球是中心地球和别种行星都绕日而行并不是日月星辰绕地而行。这是第三个假设的解释。后来的科学家如恺柏勒(Johanneskepp1er1571—163o)、如牛顿(on)把哥白尼的假设说得格外周密。自此以后人都觉得这种假设把行星的运行说的最圆满没有别种假设比得上他因此他便成了科学的律例了。即此一条律例看来便可见这种律例原不过是人造的假设用来解释事物现象的解释的满意就是真的;解释的不满人意便不是真的便该寻别种假设来代他了。”1胡适这段话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同时也否认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这还是一种不可知论的说法胡适把这种观点带到史学工作中造成很坏影响。

有一种比喻说我们忠实于历史好象照相。可是再好的照相机也不可能把你所照的对象准确无误地反映出来。由于角度、光线、范围的大小不同同是一个对象照出的形象就不一样。研究历史要尽量如实反映历史的真相这里存在着一个主观、客观间的问题。就历史本身讲是客观的存在但我们对历史进行的研究、表述还是主观的东西是我们历史工作者通过研究工作对于客观历史的理解是主观同客观的结合。无论多么高明的历史家也很难说能把历史真相完全表述出来我们只能努力使主观认识尽量符合于客观实际符合程度越大他的真实性就越大。历史是不断展的我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展的。有人认为历史本身是过去的事情这种看法不一定对。历史上某个事件是过去的事情但过去的事情对于历史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同会改变它的历史意义。过去的事情对于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历史意义。秦始皇灭六国在当时是一种意义在汉初人看是一个意义今天看又是一个意义。第一次我们对某一问题如何看第二次我们现更多的材料了解了更多的东西并根据这些修正和补充了第一次的看法第三次又修正和补充了第二次的看法这不是说以前的研究看法没用而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1以上见《胡适文存》卷二页77~78。

我们的认识越前进一步就越接近事实的真相就是我们的进步。这就是客观性同主观性的关系绝对真理同相对真理的关系。这跟不可知论是有区别的跟机械论是有区别的是辩证的。

应当强调历史研究作为一种科学固然要弄清楚一些必要的事实但最重要的是在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历史展的规律规律不同于一切的个别历史现象它贯彻于纷繁的历史现象之中。能否揭示历史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跟资产阶级史学的根本分歧。列宁说: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片断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因为它考察了一切矛盾趋向的总和并把这些趋向归结为可以确切判明的社会各阶级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排除了人们选择某一‘主导’思想或解释这个思想时所抱的主观主义和武断态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人们即人民群众的动机由什么决定各种矛盾思想或意向间的冲突由什么引起一切人类社会中所有这些冲突的总和究竟怎样造成*人们全部历史活动基础的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究竟怎样这些条件的展规律又是怎样——马克思对这一切都注意到了并指出以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的途径即把历史当做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的途径。1999ooo41_o284_o&1t;/pgno284.TxT/pgn>列宁的话阐明了规律的研究在历史科学上的重大意义并指出了物质生产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展中所起的主要作用给我们指出了探索历史理论的正确道路。

历史理论的探索历史理论有许多问题要探索也有许多领域要开拓。做这种探索和开拓的工作先必须是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始并且定为日常的课程坚持下去久而弥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