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岸,朱雄英的心情也格外愉悦。
今日的宴会不仅仅是为堤坝修筑工程和京城商贸运输之间找到了能够平衡的解决方案,而且更为接下来整顿京城各行各业的秩序,营造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开了个好头。
回到皇宫,朱雄英直奔奉天殿。
此时,朱元璋正手持朱笔,批阅着文华殿送来的奏章,见到朱雄英进来,他放下手中的笔,露出和蔼的笑容。
“大孙,今日之事办得如何?”朱元璋问道。
朱雄英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道:“回皇爷爷,今日之事已办妥,孙儿与李景隆一起,与京城几大船帮的会首进行了会谈.修筑堤坝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不过也给他们开了个口子,同时,孙儿也提出了整顿行会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
“这么说来,调度船工去支援修筑堤坝运输物品,也不会对京城的水运有太多影响。”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点点头继续道:“很好,英儿你做得不错,整顿行会之事,咱这几日也觉得有必要,江南商业繁荣但行会内部和行会之间竞争激烈,难免会有纷争,若能将他们整合起来统一管理,不仅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还能减少倾轧,对大明大有裨益。”
“皇爷爷英明。”
朱雄英见朱元璋对此事持支持态度,心中不禁一喜。
所以,想要改变大明,就得先改变江南,想要改变江南,就得先改变京城。
“皇爷爷教训的是。”
只不过朱雄英的思维方式与朱元璋不同,他想改变这个世界那么着眼点自然在于工业和商业,而大明目前最精华的地区,就是以京城为核心辐射出来的湖广、江南、两淮、浙闽这一圈,在人口和经济、文教等各方面,都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
朱雄英继续说道:“船帮会首们还提出了加强水路安全的建议,他们都表示愿意提供情报和协助,孙儿以为若是等堤坝修建好以后,朝廷有了人力物力,也不妨在江南对地方水路、陆路重点治理一番。”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面色稍稍严肃起来,他告诫道。
“英儿,施政以德但不以仁,这件事虽是好事,但那些船帮会首提出来,自然也有他们的居心,朝廷要做的事情很多,方方面面都要顾及,若是洪灾这般殃及财赋重地的事情自然要重点关注,但却并非什么都要如此上心,总该权衡一个利弊。”
实际上,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有自己的立场,朱元璋就是在教他站在皇帝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一种经历了风浪后积淀下来的人生智慧,用意是让他警惕一些,若对面站着的不是朱雄英,朱元璋提都不会提。
对于京城的改造模式,迟早要扩散到江南,而无论是工业还是商业,都得需要运输条件的改变,江南水网密布,水路畅通无阻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朱雄英没有着急辩解,因为他很清楚一个道理,他的目的不是在辩论里赢过朱元璋,这毫无意义,只会让他失去朱元璋的信任。
朱雄英稍后把这个思路给朱元璋解释了一下,朱元璋也明白了他的意思,看到大孙有自己清晰的思路,没有被船帮那些人带偏,朱元璋也很满意。
“此外,关于水路运输的税费问题,李景隆也会向皇爷爷禀报,争取为水路运输行业争取一些合理的减免政策,不用多减,甚至不用减都行,只要把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苛捐杂税彻查一番,给出一个样子,民间的信心自然就有了。”
朱元璋听后微微颔首,税费的问题很复杂,如果不是莫愁湖市场这种几乎可以说是从头建立的,那么在已经有稳定的利益链条的税费环境下,稍有改动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取消苛捐杂税的后果,很可能不是苛捐杂税被取消,而是更多花样翻新的苛捐杂税涌现出来.但不管怎么说,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都是支持的。
因为作为开创了大明基业的皇帝,朱元璋从来都不怕麻烦,也不怕触碰到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只要朱雄英没有被人蒙骗,那么想要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一些改革,朱元璋都是支持的,毕竟朱元璋大半辈子也都一直在进行各种改革,想要把大明建设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