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家 第一章:我到了大宋(3/3)

“官家驾崩,此大丧也。”

“哭临之事,以后有的是时间,当下且听处分!”

面对着跪在地上号哭不停的一干大臣,刘娥秀眉微蹙,肃然开口。

这话一出,赵祯都不由有些咂舌。

这位刘娘娘,当真是好气魄,皇帝刚死,就对大臣们说,你们先别急着哭,先听我交代……倒是也不怕别人觉得她薄情。

而神奇的是,刘娥的话音落下之后,在场的一众大臣,还真就立刻止住了哭泣。

没有时间继续多想,赵祯便被刘娥拉着上前两步。

随后,刘娥指着他开口,道。

“官家临终前,遗命太子于柩前继位,命尊皇后为皇太后,淑妃为皇太妃,又言太子尚在冲龄,军国事不可擅专,权兼取皇太后处分。”

“汝等皆两府重臣,草制之事,不可拖延,宜当从速!”

简短的两句话,便将关键的信息说的明明白白,没有一丝寻常妇女丧夫后的哀婉悲戚,反而带着几分果敢刚毅的味道。

殿前陷入了短暂的安静当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赵祯的身上,这也让他得以看清楚面前几人的样子。

最前一人,看着五十岁出头,下巴上一缕花白的胡须打理的十分精致,脸庞瘦长清癯,通身带着浓浓的儒雅气息。

因为有着原身过去十二年的清晰记忆,让赵祯迅速的就确认了此人的身份……

宰相丁谓!

宋制,有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民政,军政和财政,除三司外的两府长官,为宰执大臣。

其中,惟有中书门下之平章政事可称宰相,其余包括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在内,俱为执政,参知政事又称副相。

宰相之中,又有首相,次相,末相之分,如今朝中并无次相,故而监修国史一职,便由首相丁谓兼任。

在丁谓的身侧,另一人同样身着紫袍,头戴硬翅幞头,只是脸上的皱纹层层叠叠,鬓角也已然花白,尽显老态。

跪在地上,同样脸上尽是悲戚之色,此人便是末相冯拯。

再往旁看,依旧是紫袍宽袖,一张方脸略显老态。

和前两位不同的是,此人肩宽体壮,大腹便便,腰间玉带都被架了起来,望之便和普通富家翁一般人畜无害。

然而,他的身份,却偏偏是执掌军政的枢密使,曹利用!

三人之后,跪的稍远处另有四人,分别是两位参知政事,任中正和王曾,两位枢密副使,钱惟演和张士逊。

这七人,便是如今朝中全部的宰执大臣,朝廷上下,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这七个人商议。

甚至可以说,相较于皇帝,他们才是真正维持大宋这座庞大机器运转的人。

赵祯看着眼前的这些大臣,将他们一一仔细打量着。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刘娥的话音落下之后,这些人当中,也有人第一时间就抬头看向了他。

迎着对方的目光,赵祯看清楚了他们的身份……参知政事王曾,枢密副使张士逊。

骤然被二人这么直勾勾的看着,赵祯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但是现在显然不是发问的时候,因此,他也只能继续平静的站在原地。

与此同时,和这二人动作相反的,则是最前方的宰相丁谓,在听了刘娥的话之后,立刻拱手道。

“遵圣人命!”

和唐朝不同,宋人称皇帝为官家,称皇后为圣人。

丁谓之后,其他人也纷纷开口,说的话都一样,但是,却并不整齐。

因着这几人就在他的面前,所以赵祯立刻就注意到,和丁谓几乎前后脚开口的,还有曹利用,钱惟演,任中正三人。

再次之是冯拯,最后,才是从赵祯身上收回目光的王曾和张士逊。

眼瞧着宰执大臣们都纷纷表态,刘娥的神色微动,但是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开口道。

“既如此,诸位请殿庐草制吧!”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