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192章 却胡兵七百里(2/3)

“这次缴获的马匹,就以你我二人兵马数量来分吧!”

似乎是担心朱高煦难办,朱权主动提出了如何分配缴获。

他既然开口了,朱高煦也没有拒绝的理由,所以他对傅让和刘真交代道:

“就请二位明日辛苦些,将这次缴获的马匹做个分配吧。”

“末将领命!”二人异口同声应下。

见分配定下,朱权又主动道:“这次的捷报,便由孤来写如何?”

“那便劳烦十七叔了。”朱高煦没有争功的心思,只是对撤军路线建议道:“我二部向南撤至兀良哈秃城,随后再各自返回大宁、渤海如何?”

“甚好”朱权似乎是被这次的缴获给高兴到了,对于朱高煦的安排都没有异议。

见他没异议,朱高煦也就大胆安排了起来。

次日一早,大军启程继续南下,一路上因为马匹过多,致使缴获而来的三千袋粟米尽数充作马料,喂给了马匹。

正午时分,朱权拿着写好的捷报递给了朱高煦。

朱高煦接过看了看,而朱权也询问他道:

“这捷报上,还未写下高煦伱在兀良哈山以及一路南下缴获的牛羊马匹数量和所杀胡兵数量,倒是得高煦你稍许扎营时自己书写了。”

“好”朱高煦笑呵呵的应下,紧接着将信揣到怀里。

朱权见状,便与他聊起了大宁和吉林的事情,朱高煦也热切回答,二人一副叔慈侄孝的模样,倒是让两部兵马关系贴近许多。

得知渤海军中来年有许多武官要来大宁任职,朱权和刘真也笑着承诺会好好照顾他们。

对此朱高煦以微笑回应,可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恐怕只有身后的傅让能猜到一二。

大军南行,很快就抵达了兀良哈秃城,并在这里见到了宁府骑兵与兀良哈兵马留下的营垒。

就地取材,很快一个新的营垒便在黄昏之前被搭建而起。

在搭建营垒时,朱高煦带着张纯等人进了兀良哈秃城。

说实在的,兀良哈秃城建造简陋,城外的粟田也大多开垦的十分浅薄,这样的耕田几乎不会产出太高的产量。

走在夯实的兀良哈秃城上,朱高煦四下打量,基本没发现这兀良哈秃城有什么守城类的器械,可见哈喇兀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死守,不过这也符合游牧民族的价值观。

站在一处箭楼上,朱高煦眺望兀良哈秃城四周,能看到的只有几条不算宽阔的小溪。

“这地方若是用来驻军,恐怕连一卫兵马都难以养活。”

张纯打量四周,暗自咋舌。

倒是听了他的话,林粟却反驳道:“倒也不能这么说,若是舍得用水泥修建水渠,并将更远处的几条小溪与城外的几条小溪合并为小河,那就能滋养更多耕地,也能养活更多的人。”

林粟毕竟在安东城独自管理了几个月的屯田,在这方面他还是有自己见解的。

对于他所说的话,朱高煦也颔首认可,并继续说道:

“只要舍得下本钱,还可以打水井,在溪流上游修建堰堤,等待冬月融化便能积蓄大量水源,保障此地可以旱涝保收。”

种地嘛,朱高煦最擅长了,甚至他一直觉得自己打仗不如种地厉害。

兀良哈秃城,这地方在前世好像在白城范围内。

前世朱高煦去过白城,虽然不是农业部门,但地质部门有时候也能根据一些资料看出当地的农业发展潜力。

朱高煦记得比较清楚,自己脚下这块地方的河流数量不少,地下水资源更是十分丰富。

这些情况在古代好坏参半,但如果急用得当,那就能提早开发松嫩平原。

倘若兀良哈秃城日后能被明军所掌握,那大明就可以开辟一条横穿大兴安岭的驿道,日后利用脑温江和兀良哈秃城,直接穿插到齐王城故地。

届时大军可以通过斡难河走小舟运粮,一路直插到忽兰忽失温东南部。

这样一来,日后明军北伐的后勤压力就能小很多。

不过这一切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东北地区得能供应那么多粮食。

对于这个问题,朱高煦并不担心。

只要解决了漠东的兀良哈,然后再安排辽东解除军屯,转为民屯,并鼓励百姓自己开垦土地,那朱高煦不相信辽东会没办法向外供应粮草。

三面皆敌的地理环境,是辽东在明代难以得到开发的问题根本。

因为常常爆发战事,因此根本没有人愿意来辽东,没有人自然就发展不起来,解决不了水利防汛和开垦耕地等诸多问题。

在保持大量战兵的情况下,还想要军户自己开垦荒地,这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开发东北,要么就趁国力强盛,走吉林城的老路,比如直接发粮食给百姓,用江南、山东的粮食帮助辽东加快开荒建设。

如此只要持续几年,辽东就能自给自足,并反哺关内。

不走这条路线,那就只有走清末“闯关东”的路线。

清末闯关东这场人口迁移活动之所以成功,有两大因素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就是东三省三大平原全面开放,地域广阔,移民可以向吉林、黑龙江所在的广大地区移民,不必再局限在明朝辽东边墙或清朝柳条边以内,这点大明做不了,因为大明关内的人口不足,没有清末那么大的人口矛盾。

但这个因素用不了,不代表第二个因素不能用。

闯关东能成功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当时的东北正在蓬勃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例如各国在东北开矿山、经营煤矿等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导致当地出现了诸如辽宁鞍山等典型的煤铁复合型工业城市和工矿资源开发型城市。

这些城市的崛起,随之又带动了工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等行业的发展。

这些劳动密集型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招募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因此他们只能开出高价从外地招募人口前往当地。

这样的第二第三产业,朱高煦也能效仿,毕竟明代发达的冶铁技术致使煤炭价格变得昂贵,而东北的资源不用多说。

不管是煤炭还是树木,东北的燃料资源都要比关内除山西以外诸省更为丰富。

别的不提,朱高煦只要在后世鞍山一带来办铁场,并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低价煤炭炼铁,那辽东的铁价肯定比关内的便宜,利润空间更大。

这些利润,朱高煦可以全部拿给外来的工人,帮助他们在东北安家。

长此以往,东北人口会渐渐变多,哪怕以后第二第三产业凋零,朱高煦也不用担心,因为那个时候的东北恐怕已经超过了他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