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517算计(1/3)

魏之桢想多了,听闻后哭笑不得,说道:“原则上来讲,一人只能买一双,如果你想多要,得等所有班级都统计结束,到时候我看看还有没有余下的。”

“别,别,谢谢魏老师。我就问一下,回去好跟同学们说。我们不搞特殊,就一人一双,不给魏老师和学院添麻烦。”唐植桐嘿嘿一笑,之所以这么问,确实存了看看能不能多买的心思,毕竟等明年各类货物都会更加短缺,但面上肯定不能承认。

既然魏之桢这么说,唐植桐就熄了多买的心思,有困难也是明年的,先把今年过好,明年的困难交给明年。

下了大课,唐植桐招呼有线系593班的同学回到自己的教室,待人齐了以后宣布道:“同学们,学院里为咱们准备的棉鞋到了,我替大家看了,质量很好。”

有线系593班的同学爆发出一阵欢呼,丝毫没有因为唐植桐替他们看了而不高兴。

“学院承担棉鞋的大头,咱们每个人只需要出一小部分,每位同学限买一双。由于鞋码大的用料更多,所以鞋码越大,价格也会高一点,但是!同学们,不要为了省几分钱就选小号,棉鞋买大不买小,也尽量别买正好,垫个鞋垫、穿双棉袜就撑起来了。”唐植桐站在讲台上苦口婆心的劝道。

“也不要为了省这几毛钱,打算跟冬天硬抗而不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九城人,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四九城的冬天很冷!如果确实有暂时困难,钱不凑手的同学,可以跟我说,我帮他把钱垫上。”

“下面我将个人承担的那部分费用抄在黑板上,同学们选好自己的鞋码,下午找我交钱、登记。今天又下雪了,咱争取下午就穿上新棉鞋!”唐植桐说完,直接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唰唰唰抄了起来。

鞋码就那么几个,前后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抄完了,抄完,唐植桐又补充道:“选好了就去吃饭,下午早点过来交钱。”

虽然唐植桐说可以借钱给同学,但并没有因为这几毛钱开口的。

下午,唐植桐拿着花名册,一个个填上鞋码,唐植桐自己也要了一双,当然不是自己穿,而是买给张桂芳的。

张桂芳勤俭持家,很少给自己置办东西,无论是棉衣、棉鞋,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

孩子们几乎年年有新鞋穿,像今年,不光自家的几个孩子,连叶志娟、静莹、敬民都有份。

而张桂芳自己要么缝缝补补穿旧鞋,要么纳个新鞋底配上旧鞋帮,主打一个凑合,橡胶底的鞋子更是舍不得买。

四九城的冬天总有下雪、化雪的时候,千层底虽然穿起来舒服,但防水性差,出去一趟就能湿透。

统计好各个鞋码的数量,将钱清点一遍,唐植桐领着几个男生去了后勤处办理领鞋手续。

魏之桢没二话,确定钱款正确无误后,带着有线系593班的同学去仓库拿鞋,鞋不重,一个人抱个五六双,回到教室又是一阵分发。

“试试大小,小的话咱再回去调换,只要不是太大,我还是建议不要调换。”唐植桐发完鞋子,开口提醒道。

一双鞋大概需要穿个三四年,鞋码大一点等以后饿的浮肿了,就不用换鞋了,到时候好歹能穿得下。

大学生清澈,在唐植桐中午提醒后就留了心。

不少农村出来的小伙伴从小到大就没买过鞋子,一直穿母亲做的布鞋。

像谷漫苍从小更是穿草鞋,直到进了大学,发了补助金后,才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双鞋。

所以,鞋码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有些陌生,但同学们很互助,有帮着同学科普鞋码的,也有更直接的,找出自己的鞋子让同学试穿。

大家都是年轻人,身高差不多,试个两三双,总能找个一个合适的码。

尽管唐植桐提示可以换鞋,但大家都选择了不换。

唐植桐想的是垫鞋垫、穿袜子会占用空间,但不少同学考虑的却是:在学校里比在家吃得好,俗话说二十三,窜一窜,说不定自己还会再长长个,到时候脚也会跟着长,要留出富余的空间……

办完发鞋的事,唐植桐收拾好个人物品,再次开溜,今儿押运处发煤呢!

等唐植桐来到押运处后,没有看到排队的情况,只有几个老爷们在装煤、过磅,旁边放着装好的麻袋或者竹筐,竹筐好认,麻袋上人为的做了一些记号,省的被拿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