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482对策(1/3)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吃什么,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重大问题,甚至从一定程度来说,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千禧年之后,物质极大丰富,面对烧烤、牛排、米线、炒菜、拉面、驴肉火烧、肉夹馍、羊肉泡馍等食物,要用排除法,先剔除不想吃的,然后选一个相对来说想吃的。

这个过程有点困难,但总的来说,心情是愉悦的。

而眼下就不同了,每天能吃些什么果腹,同样是个让人非常为难的问题,心情却不那么愉悦。

新世纪之后,绝大多数国人都没有体验过长期挨饿的滋味。

所面对的最大饥饿无非是减肥时对碳水诱惑的抵制。

看的最多的无非是从网络上看到的留守儿童的日常:

早上吃什么?

洋芋!

中午吃什么?

洋芋!

晚上吃什么?

洋芋!

方便面不能天天吃。

不能天天吃,今天他生日。

……

而眼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大一百倍都不为过。

“妈,我饿。”凤芝跑了一趟厕所,写完作业后,捂着肚子,可怜兮兮的对张桂芳说道。

“妈,吃点点心吧,一人一块。”唐植桐肚子也饿,从家里开始卡着定量吃到今天,已经马上一个月了,即便周末偶有蛋白质补充,但远远不够,身体中脂肪的消耗速度远比想象中的快。

唐植桐此时无比怀念上一世的日子,可以在众多选择中排除自己不想吃的,选择自己相对比较想吃的一项。

哪怕在减肥的时候,也有水果、酸奶、减脂餐可以选择。

减过肥的都知道,无非是管住嘴、迈开腿,一个月瘦个十来斤不是痴人说梦。

但眼下定量卡住了,嘴也管住了,不过交通基本靠腿,想躺床上也不现实,所以体重也会相应下降。

哪怕是小王同学,虽然没有生养过,但也有下垂、缩水的趋势。

“唉,吃吧。”张桂芳叹口气,起身给孩子们拿点心,她新陈代谢比年轻人慢一点,但饥饿不分年龄,她胃里也不好受。

凤芝是跟着张桂芳睡的,作为母亲,自己的孩子什么模样,她再清楚不过。

凤芝虽然嘴馋,但这一个月以来很能体谅家里的情况,从来没有偷家里的东西吃,也没有额外要求什么东西吃,更没有因为饿或者馋撒泼打滚求照顾。

相对应的,孩子瘦了。

说不心疼是假的,但张桂芳也不好给女儿开小灶,婆婆、包括她有限的人生经验都在告诉她,要尽量保持一个较低的饭量,这样才能比别人坚持更长时间,能在灾年里活下来。

唐植桐两口子配发的都是桃酥,所以今天的加餐是桃酥。

唐植桐不知道桃酥起源于何时,但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桃酥一直是走亲访友的最佳礼品,是很多人童年中不可多得的美味。

可以干吃,可以蘸水吃,还可以开水冲鸡蛋泡着吃。

桃酥的个头比较大,一斤只有五个,张桂芳拿出来了一包,每人一个,也就是二两。

今晚是干吃的,虽然有些干,但没有一个人嫌弃,而且不约而同的,全都是一只手拿着,另一只手接着,生怕有渣掉在地上浪费掉。

实事求是的讲,国家对四九城的儿童非常照顾。

1958年2月之前,点心是放开供应的,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

1958年2月之后,实行限购,每人每次只能购买2斤,想多买也可以,需要再次排队。

尽管眼下()

没有更进一步的规定,但却不容易买了,只有两种情况例外,拿着医院证明或副食本、粮本。

医院的证明能说明病人需要补充营养,而副食品、粮本则是为了证明家里有儿童。

1959年10月起,对儿童每人每月补助供应一斤半点心。

张桂芳这两个月以来都是在月初购买,这部分也没有给到其他孩子,全都零零碎碎的给了凤芝。

即便如此,凤芝依旧瘦了……

与张桂芳做法不同的是刘张氏。

刘张氏的孙子刘家明也是每月有一斤半的点心定量,但买回来就闹了笑话。

刘家明心眼子不少,每回都会数一数还有多少,但每次吃都会发现少了,问来问去,原来是被刘张氏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