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话事人 385 忠诚的山东籍干部,大举南下(2/3)

他鄙夷的“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心里对这群穷哈哈的鄙夷无以复加。

……

他心中忐忑,

多事之秋突然被巡抚召见,不知是福是祸。

刚到衙署门口,

就被兵丁带了进去,跪地,磕头。

福长安高坐上头,只问了一句:

“你是赵百秀?”

“回抚台,正是小人。”

“今日起,你署理淮安府推官。以后当称下官,莫要再自称小人,官需有官威。”

赵百秀错愕的抬头,眼眶溢出激动的泪水。

砰砰砰,三个响头。

“谢抚台,谢恩相。”

福长安懒得安抚,一挥手。

旁边的管家立马把人拉了出去,到了门口才问道:

“赵大人,日后知道如何为官吧?”

“知道,知道。一切唯抚台大人马首是瞻。”

管家点点头,补充了一句:

“要拎得清。朝廷大事一定不能办砸了。”

“谢恩公提点。”

……

从9品到7品,这种升官速度匪夷所思。

赵百秀走在路上,只觉阳光明媚,春风拂面。

泼天的富贵砸到自己头上了。

而后来,

他才明白了天上掉馅饼的缘故。

福长安把淮安府衙一扫空,没人干活儿了。

于是把长期在前知府常火炎手里坐冷板凳的、被责罚刁难的,全部拉了出来。

不问缘由,火速提拔。

这些人肯定不会是常火炎的同党,那就够了。

江北3府2州1厅,这样的事情都在上演。

福长安虽然年轻,却深谙权术。

他从骁骑营汉军旗人和自己带来的卫队里,提拔了30人进入各府各州任同知、通判。还留出了50个**品的实缺,待江北会战的有功者拿。

知府、知州、知县一类的正堂官,他不好染指。

皇上早有安排。

……

山东济南府。

翰林院掌院学士,纪昀突然来了。

“奉旨,秋闱之前加恩科一次。10日后举行,凡生员、增生、附生、岁贡生均可应试,取中者立即授官。”

“济南府速派50路快马差役至全省各府各县通知,过期不候。”

这种美事,10年难遇。

而在交通闭塞的时代,许多人会无缘这次恩科。因为无法获得信息,或者来不及在10日内赶到考场。

住在省城附近的秀才们,就显得很幸运了。

他们早早赶到,准备参考。

而关于“去江苏补缺”到底是美事还是祸事,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理解。

京旗子弟避之不及。

地方大族也视同鸡肋。

可寒门秀才,却觊觎的几乎发狂。

……

恩科!

录取比例高,中举了就立即授官,补知州、同知、知县、县丞一类的实缺。

战区又如何?

若不打仗,这等美事能轮到自己?

按照正常流程,得先过乡试,再参加会试,最终二甲登科,也不过派去偏远小县做个知县,然后慢慢熬。

明清两代,知县升迁难都很突出。熬到致仕的年龄都未必能更进一步。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鲁西的秀才们,或乘驴车,或步行,或坐船,发了疯般星夜赶路,目的地——济南府。

孔孟之乡的书生们谁不怀有一颗炙热的进取心。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鄙视的,

……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

今年的山东恩科很不寻常。

事先没有一点兆头,乃是乾隆突然的决定。

在他决定集体抹掉江北官吏的那一天,他就在琢磨“填缺”的事。

战时,

要能人,要实在人。

京旗七窍玲珑,八面来风,实在人不多。

很快,

他就琢磨到了一个群体——寒门秀才。

这些距离鲤鱼跳龙门十万八千里的书生们,一旦授官,肯定会特别珍惜,特别感恩。

他们一定会忠诚的执行皇命。

所以,

老皇帝乾纲独断,把纪昀这个听话的奴才派去了山东作主考。

只能说,

乾隆把一切都看透了。

纪昀循规蹈矩,严格遵守皇命“简拔一批寒门小户读书人,要信奉名教,忠贞可靠”。

……

恰逢前任衍圣公孔昭焕去世,乾隆钦命其长子孔宪佩袭衍圣公,并担任副主考。

这是一种礼遇。

荣誉大于实际。

“纪大人,请。”

“孔大人,请。”

关于山东酒桌的传统礼仪问题,纪昀和孔宪佩2人进行了反复、亲切的谦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