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1984 第253章 又是一年春来到(2/3)

李云海自问,如果换作是自己,被人捧到行业的最高点,拿到了所有的荣誉,得到所有人的夸赞,再猛的因为一件事情,失去一切,只怕他还做不到像龚洁一样淡定自若。

晚上,林芝和李云芳、陈美琳等人一起到外面放烟花炮竹。

李云海和郭婉华、父母等人聊天。

他谈到要彭癫子盖新屋的事情,请父亲在家里多帮忙。

李德明说这是好事,只要把红砖买回来,再买一层预制板就行。

预制板建房主要集中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农村建房,城市里面很多是为了解决事业单位的职工住房问题,快速的修建2到3层的预制板楼房,在80年代,国企单位能分配一套预制板房子是无比幸福的事情。

修建房子很快,盘好地基,四边砖砌好后,预制板放上去就可以,建设时间缩短,费用很少,但是设计寿命仅有40年。

在农村,八、九十年代修建的预制板房,大都活不到寿终正寝,就会被砖混三层小洋楼代替。

几个人商量着建房子的事,很快就有了预算方案。

彭癫子只有一个人,建两间房一间堂屋就足够了,将来回来也有个养老的地方。

正聊着天,张寡妇走了进来,听到他们在商量盖房子的事,笑嘻嘻的道:“李支书,你家又要盖新屋了啊?”

李德明指着彭癫子说道:“是彭老弟家里盖房子。”

张寡妇咦了一声,拿正眼打量彭癫子,笑吟吟的道:“你要盖新楼了?盖多大啊?”

彭癫子道:“就盖三间房子。”

张寡妇啧啧两声:“了不得了啊!你都要盖新楼了?他们都说你脑壳不正常,我看他们的脑壳才不正常!那么多正常人,都没有盖新楼呢!彭大哥,你在外面找了堂客没有啊?”

彭癫子脸色通红的说道:“没有,没有。我这样的人,谁会嫁给我呢?”

郭婉华坐在李云海身边,察言观色,低声对李云海说道:“这个女人是什么人?”

李云海轻声说道:“她是我们村里的寡妇。”

郭婉华说道:“她看上彭叔了。”

李云海眉眼一动,心想郭姐的眼力好生厉害,这也看得出来?

郭婉华抿嘴笑道:“我不会看错的,她就是看上了彭叔。”

李云海点了点头,说道:“这事我们不管,他们这么大的人了,如果真看对了眼,不用别人说媒,自己就能成双成对。”

郭婉华俏目流转,笑道:“你是在说我们吗?”

李云海看着她笑靥如花般的娇媚脸蛋,不由得有些心猿意马。

但这是在家里,林芝就在外面放烟花呢!他可不敢乱来。就连摸一下郭婉华的手,他也不敢。

郭婉华虽然也有些情动,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她能来李云海家过年,已经是意外之喜。她明白一个道理,情人之间要想长长久久的,就一定要偷偷摸摸的。最好除了两个人之外,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他们的事。

张寡妇对李云海道:“云海啊,你看我能不能到你家工厂去打工啊?”

李云海笑道:“你拉扯着三个孩子,能甩开手?”

张寡妇愁眉苦脸的道:“没得办法。一家人都要吃喝,孩子还要上学。我在村里又没有一个赚钱的活做,你说我能怎么办呢?总不能饿死一家人吧?我打算把三个娃娃,都交给我妈帮忙带,我明年也出去打工。省城离家里近,来回也方便。你看行不行?”

李云海道:“只要你愿意,没有问题,你随时可以到城里来找我。”

张寡妇千恩万谢的道:“云海,谢谢你。那就这么说定了啊,我明年要是去找你,你可得给我安排个工作。”

她又拿眼睛瞥了瞥彭癫子,然后不经意的碰了他一下,说道:“你会打牌吗?走,我们打扑克玩去!”

彭癫子摇着双手说道:“我不打牌。”

张寡妇道:“哟,你这是怕输钱吧?我们就算打钱,也就打一分两分,能输掉你几块钱哟?你一个大男人,未必还输不起这几块钱?”

彭癫子嘿嘿笑了笑,起身跟着张寡妇出去了。

李云海深以为异,和郭婉华相视一笑,说道:“郭姐,你太厉害了,这也被你看出来了。”

郭婉华道:“女人要是看中哪个男人,只要她稍有几分姿色,多半是能得手的。你得让彭叔小心一点,别把盖房子的本钱,都被那寡妇搂了去!”

李云海心想,彭癫子虽然偶尔有点不太正常,但人并不傻,平时更是个守财奴,轻易不会乱花一分钱,张寡妇想赚他的钱,只怕也不容易。

欢乐的时光容易过,转眼就到了零点。

小山村里到处是鞭炮响。

李云海和郭婉华也走出屋子,到外面坪里放鞭炮烟花。

这个年代,能放得起烟花的人家还少,就算有几个钱的人家,也舍不得花在这些上面。大多数人家,都是放一挂鞭炮就算过年了。

但村里这么多户人家,再加上四邻八村,鞭炮齐鸣,那叫一个声震山岗,地动山摇。

空气里弥漫着硝烟味道,年味一瞬间就充盈了天地之间。

最快乐最热闹的就是小孩子。

农村经济生活都相对没有那么富裕,平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只有到了春节,才有机会给小孩子买新衣服穿,才有肉吃,才会为家里添置一些新用具,才有几个鞭炮玩。过年了,勤快的妈妈还会买毛线给孩子针织毛衣。

这个年代的孩子,每个人都会有几身母亲牌温暖毛线衣,十分的耐穿,老大穿不了了,老二捡着穿,再传给老三老四,穿了十几年,最后还是好好的,就算开了线头,拆拆补补又可以用。

李云海家的衣柜里,就还留着好几件这样的毛衣,母亲说留着给孙子穿。

只是谁也没想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有这么快速,等到孙子辈长大,多的是新衣服穿,没有人再捡这些旧衣服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