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从东北军开始全面战争 第399章 大冤种啊(1/2)

风和日丽。

阳光正好。

清风徐徐。

应龙战机左右站满了德意志的飞行员,工程师。

和bmw飞机制造厂的首席设计师。

应龙战斗机前面的涡扇快速的转动着。

bmw的工程师扶了扶眼镜。

他不太敢信。

眼前这架漂亮,动力十足的飞机。

来自华夏。

吉斯坦·奥陀爱不释手。

他手握着操纵杆。

很客气的问沈亦琴,“我能飞一圈吗?”

沈亦琴挂在登机梯上。

他不敢应允吉斯坦·奥陀。

目光转而看向叶安然。

要经过叶安然点头。

吉斯坦·奥陀才有驾驶应龙战斗机的资格。

叶安然神情平静。

尽管周围声音嘈杂。

他依旧能看出沈亦琴给他传递的信号。

如果靠广川汽车公司闭门造车研究发动机。

他估计。

能把高野秀树一夜熬到白头。

主要吧。

别人系统什么都给。

他万能工具箱里的npc,总觉得一切来的太容易。

失去时更容易。

真不知道祂是怎么当上系统的!

别人知道的祂是个系统。

不知道的,还以为家长呢!!

叶安然嘴角一扯,他朝沈亦琴点点头。

沈亦琴快速下了登机梯。

接着配合地勤移开梯子。

他面朝人群,张开双臂,示意大家往后退。

叶安然往后退了几步。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规矩。

盖房子的第一步。

要夯实地基!

偷奸耍滑。

要吃大亏!

指不定哪一天,房倒屋塌。

如果。

能借着这个机会。

和bmw、奔驰、奥迪任何一家达成合作。

在合作的基础上。

成立发动机研发部门。

华族的汽车工业至少领先世界水平三十年。

应龙战斗机进入跑道。

沈亦琴请示伴飞。

他担心吉斯坦·奥陀在空中发生意外。

叶安然点头同意。

沈亦琴快步冲向不远处的一架应龙战斗机。

一分钟后。

发动机响彻。

他缓缓驶向跑道。

飞机在跑道上全速前进,接着飞向深蓝!

叶安然望着天空中两架手指甲盖差不多大的飞机。

奔驰、奥迪他不敢说。

这个造飞机发动机的家伙。

他今天一定要拿下!

bmw首席工程师左手遮住额头。

避光。

看着两架高速机动的战斗机。

他人麻了!

两架应龙战斗机在高空中翻滚。

猛抬机头。

旱地拔葱。

机场跑道上驻留的德意志飞行员,惊呆。

两架飞机在空中大仰角调头。

接着下降高度。

从机场跑道以最快的速度低空通场。

耳边“噌”的一声。

两架应龙战斗机并排着从众人面前飞过。

首席工程师情不禁拍手鼓掌。

“太帅了。”

“这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最帅,最酷,速度最快的战斗机!!”

……

叶安然嘴角一掀。

“以后。”

“还会有更快的!”

工程师转身。

他和叶安然握手,“请问,你们造飞机,有风洞吗?”

他还是不太相信。

华夏有能力研发、制造、生产出这么先进的战斗机。

叶安然微微一笑。

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人。

他见多了。

华夏的风洞技术一开始是落后于西方国家的。

莱特兄弟第一架飞机升空之前。

在1900年就建造了风洞。

华夏的风洞是在抗战结束二十年后。

才逐步掌握低速、高速、亚音速风洞科技。

bmw首席工程师凝视着叶安然。

“你们该不会还没有掌握风洞技术吧?”

“那你们的飞机?”

他提出了质疑。

叶安然笑笑。

“风洞技术很难吗?”

“无非就是稳定装置、导流片、收缩段、试验段、集气段、扩压段、外加一个风扇和电机。”

“在底部配上回流段。”

“你们bmw有风洞。”

“也没有见你们生产出来的战斗机,比我们这架能打……”

……

首席工程师表情僵住。

他大长脸倏地面如白纸。

“听说你是带兵打仗的将军?”

“可先生好像对飞机,对风洞的科技,了如指掌。”

他嘴巴惊成了o型。

在德意志。

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厉害的人!

叶安然微微一笑。

“没什么。”

“这些东西,我不太懂。”

“偶尔看到过一些数据罢了。”

他想三两句话堵住工程师的嘴巴。

他刚刚那种门缝里看人的态度。

叶安然不喜欢。

工程师惊呆。

他伫立在叶安然面前,满脸的不可置信。

“上帝!”

“你刚刚说只是偶尔看到过一些数据。”

“先生。”

“你可知道,你刚刚说的那些数据,在我们国家都是绝密!”

工程师换了一副嘴脸。

甚至。

他连看叶安然的眼神。

都变得崇拜了起来。

他难以想象。

华夏发展成了什么样子。

已经到了机密文件随便可见的地步了吗?

这一刻。

工程师对华夏充满了好奇。

叶安然苦笑。

“原来,这些微不足道的技术,在你们这儿,还属于绝密啊?”

他故作深沉,轻叹一声。

嗯……

招商引资第一步。

大饼,一定要画的又大又圆。

在这个世界大变革的岁月里。

百花争艳。

想要在这个处处充满战争气息的蓝星上待下去。

无非两种活法。

第一种,苟活,跪着!

第二种,内卷,变强,力压群雄,站着!

二十一世纪百科里的东西。

放在1933年。

都属于绝密。

他重生前,翻过关于风洞的书籍。

也因此结缘。

认识了一个空气动力学牛人,于鸿儒。

是他。

仅用了六万块钱。

填补了华夏风洞技术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