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第三百三十六章 一个不小心,就实现了(2/3)

“还不如使唤丫头呢,”黄永钰试问:“刁奴敢欺主,他敢吗?”

“绝对不敢,”善解人意的王世襄,道:“像我等破落户,只能老老实实的过日子,一点意见都不能有!”

“不敢不敢,”朱家晋笑着摆摆手:“小江啊,对不住了,你这个心愿我怕是爱莫能助了。”

“您说得哪里话,”江山本就没想为难朱家晋:“刚刚我不是说了嘛,这不过就是我的一个黄粱梦。”

“没错,”陈佩丝笑道:“就像之前戏文里唱得一样,吃不完的珍馐、花不完的钱呀,都是梦话,哪找这好事去。”

“话虽如此,”黄永钰道:“但梦想还是要有的,多大岁数都不例外。”

“您这话我爱听,”江山道:“万一梦想实现了呢,多美!”

“对,甭管多少年,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

说完,黄永钰也擦亮了一根火柴:“世襄兄,那什么……也说说你的愿望吧!”

“我的愿望嘛?”王世襄心说可算是盼来了:“你别说,我还真有一个埋藏了好些年的愿望,那一年的我才35岁……”

陈佩丝:“您今年有六十吗?”

“我今年已经六十有六了,”王世襄挥手六了六:“30年前那会儿,我还在替故博办事。有一天,朱启钤先生把我找了过去……”

黄永钰简明扼要的介绍:“在朱老提出建议之前,燕京城的道路是没有绿化树的。”

王世襄:“护城河的两岸,也没有绿化带。”

担心大家没听明白,朱家晋在一旁多了句嘴:

“朱启钤老先生是位难得一见的建筑大师,袁世凯、冯国璋都对他优礼有加。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亲自向他发出邀请:迁居燕京参与国家建设。”

见在座纷纷点头,王世襄接着说道:

“那天我去了后,朱老捧出了一本自己印刻的古籍《髹(修)饰录》,嘱咐我利用在故宫工作条件,花些功夫为此书解析注释。”

“《髹饰录》一书,原本是明代两位名匠黄成、杨明著就的一本漆经。

因年代久远、学术名词较多,一般人难以解读。

更可惜的是,这部我国唯一存世的古代漆工专著,却仅在日-本藏有孤本。

朱老几经周折才向日-本寿禄堂的主人借出此书抄录带回。

之后,他便为此书寻找合适的注释人,可惜一直没有如愿。”

江山明白了:“直到他遇见了您?”

“嗯,”王世襄缓缓点了点头:

“自打49年的冬天接下了朱老的托付后,我便为此书拜访了燕京城的所有老漆匠。

什么图书馆、博物馆之类的就更别提了。

除了燕京城,周围几个省市的庙宇、古屋,我也都通通摸排走访了一遍。”

“别说是古庙了,”朱家晋忆上心头:

“刚拿回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周围这几户人家都快疯了,他天天上家里拉着长辈打听漆器的知识或传说,但凡是家里沾点漆的东西,全给他抱回家研究去了。”

黄永钰:“后来等他研究透了,又天天上各家练手艺,只要见哪里破了点漆皮,他都得给你刷新啰。”

“漆器?”

陈佩丝等几位知识青年,越听越迷糊:“这玩意还用研究?”

见有群众提出疑问,刘小庆也忍不住了:“还用得着写注释?”

听闻此言,几位老知识分子,更加感觉到了发表此书的重要性。

“我们说得这个漆,和化工门市部的油漆不是一个玩意,”黄永钰说完,看向了江山:

“小江啊,还记得我之前问过你的一句话吗?”

“记得,”江山知道他想说什么:“代表日-本的英文Japan,其实就是漆器。”

黄永钰点点头:“而这令日-本引以为傲的国民器皿漆器,其实是从我国传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