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见他抢白,旋即反应过来。
今日中午,这位曾当众对北疆战事表露过不看好,如今姜玉虎拿下惊天大胜,他当然要赶紧补救。
不过好在他还算有点分寸,没说出什么世袭罔替之类的话来。
其实关于姜玉虎的封赏,争议不会太大,封肯定是要封,而且因为老军神的故事,朝廷对他的猜忌也会比过往的诸多朝代对领兵大将的猜忌要小上许多。
汜水关之战,三千破五万,一战擒两王;
饮马原之战,一战歼敌十余万。
这两战不论放在哪个将领身上,都是足以名垂青史的不世之功,他数月之内,一人就来了两次,谁敢不封?封了又有谁敢不服?
众人真正讨论的重点,是那个度如何把握,如何既能对得起这份滔天之功,又不至于让姜玉虎将来封无可封。
若真到了那时候,恐怕有些事都由不得他自己了。
毕竟他也就才二十多不到三十岁啊!
这一场讨论,夏景昀并没有怎么参与,他对朝廷官职和勋衔和各种恩赏的微妙处理解得还不是那么通透,这点事情,还是等老狐狸们商量吧。
商量了一阵,众人定下了一个大致的框架,接着便说起了给麾下诸将和士卒的封赏。
这些也都有成例可循,当年破梁山之战的例子照着抄还能抄不来么。
唯一的问题就是夏景昀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提醒,国库好像没什么钱了。
好在德妃大手一挥,“无妨,先从内帑走。”
说完之后,她看着群臣,“如今北疆危机既除,朝廷后续处置方略如何?”
万文弼开口道:“依老臣之见,当立即着手,抓紧平叛,同时革新朝政,整顿吏治,同时,遣使招降东方平,若其冥顽不灵,便可待兵精粮足之时,遣大军徐图收复雨燕。”
“万相此言差矣!”
夏景昀朗声开口,“收复雨燕,不在未来,就在现在,甚至于可以说,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了!”
严颂文终究忍不住心头的憋屈,反驳道:“夏大人,虽然如今我朝接连两场大胜,士气正旺,然沙场胜负难料,两战结果出来之前,京师震动,百姓惶惶之景犹在眼前,若贸然兴兵,一旦败了,这大好局势便将毁于一旦!治国之道,当以稳为先。”
万文弼也缓缓道:“严大人之言,乃是老成持重之道。北梁控弦之士数十万,十万人之兵败虽伤筋动骨,但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而且,雨燕州在手,他们依旧可以源源不断地支持东方平,这雨燕州哪儿是那么容易攻下的!”
杨维光也轻声道:“老臣赞同二位大人之言,冒险之胜,可一可二不可三。不如趁此机会,休养生息,今后纵然有变,亦不至于如今日般进退维谷,无兵可用,无将可派。”
卫远志和李天风虽然是夏景昀这头的,但是他们首先也是朝臣,在党争之上可以无条件支持夏景昀,但涉及军国大事,他们此刻也有几分犹豫,毕竟万文弼他们说得很有道理。
这外忧内患的局面,还是先赶紧缓和下来的好。
夏景昀却微笑道:“诸位大人之言皆为有理,但我所言之收复,却无需兴兵。”
看着众人错愕的眼神,夏景昀朗朗道:“严大人方才所言,当初青川关和雁回关被围之时,朝野之震动,百姓之惶惶,敢问原因为何?”
一旁的兵部尚书沈盛文猛地抬头看向夏景昀,恍然大悟的眼神之中满是佩服。
万文弼和杨维光闻言微微眯眼,不动声色。
严颂文却直接道:“青川、雁回二关乃是我朝北疆中线之屏障,一旦有失,敌军可一路直抵雁原州州城龙城,而后关中和中京俱震,这还有什么.”
他流畅的话忽然卡住了,因为他想起来他方才看过的北梁图志。
夏景昀微微一笑,却并未嘲讽他,“太后、陛下,诸位,北梁人觉得,拔掉了我们的两扇门板,我朝锦绣江山,便皆是门户大开,任他蹂躏之地。但如今,他们国土南面之天险,烈阳关同样落入我们之手,我朝兵锋亦可直达其腹地。烈阳关距离北梁梁都,同样仅有五百多里!如今的他们,就如同失去了青川关和雁回关的我们,难道他们北梁人就不慌?就坐得住?”
卫远志的眼前一亮,“依夏大人之见,莫非是想用烈阳关与雨燕州同北梁做交换?”
夏景昀点了点头,“正是此理!烈阳关在手,我朝三关协防,中线可谓固若金汤,随时可以出兵直入北梁腹地。而雨燕州在北梁人支持的傀儡东方平治下,他们也可随时出兵侵扰狼牙、白壤诸州。既然如此,不如派出使臣,与梁帝商议,做个交换,这样双方各得安宁。我们吃点亏就吃点嘛。”
看着他的笑容,李天风心头嘀咕,你拿一座关城换整个雨燕州,这还叫吃亏么。
万文弼轻声道:“夏大人此言,的确有可行之处,但烈阳关毕竟只是一座关城,雨燕州如此广袤之地,若是梁帝觉得优势依旧在他,不肯交换呢?”
众人闻言心头刚起的兴奋也悄然回落,是啊,一关,换一州,这生意,梁帝怕是不愿意做哦!
沈盛文欲言又止,夏景昀开口道:“先前在鸿胪寺的宴会之上,我曾说起北梁。说它自号帝国,但国中经济分散而孱弱;自恃武力强大,但国家治理之机构简陋而草率;自称疆土辽阔,但实则是大大小小的部落与属国的联盟,因利而聚,利尽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