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346章 没有文集的官员,不配为官;辣妹子和软妹子(1/4)

广东布政使薛远出府衙迎接,给足了陈嘉猷的牌面。

“见过方伯。”陈嘉猷行礼。

薛远准备了宴席,邀请使团及印度学者入席。

印度学者被带入印度宴会厅,建筑是印度风格,仿照的是科纳克太阳神庙。

可是,印度很多学者对这座神庙了解不多,只是感觉是印度风格建筑,却不知道是哪来的建筑。

主要原因印度历史断层厉害,文化断层厉害,又经历了八百年的乱世,导致这些印度精英,对印度了解并不多。

他们还是从侍者口中得知,仿造的是婆罗门圣庙,目前只仿造了一部分,因为来访大明的印度商人不多,所以只仿造了一部分。

当他们得知,这座神庙的建造成本,出自印度商人时,顿觉扬眉吐气,我们印度也有钱。

广州城,此刻该叫万国城更准确。

各国商人来广州贸易,财部官员就会劝说商人,捐一些钱,建造一座属于你们国家的城市,让你们虽在大明,却能看到家乡,产生归属感。

财部游说天下商人,斥资建设他们国家最有影响力的建筑。

就是这座万国城。

保存原有古城的基础上,广州扩建了几十倍,划分出万国区域,鼓励他们的商贾,斥资在大明搞建筑。

而在省治官邸,又建造一个逍遥城,仿造各国建筑,等比例缩小,建造一间间宴会厅,欢迎各国商贾来明贸易,他们的商贾,就会住在逍遥城里。

当然了,羊毛得出在羊身上,钱你们出,大明帮伱建。

万国城从景泰十六年开始建造,预计景泰三十年竣工,将广州建造成一座真正的万国城。

“商业固然能繁荣,但这是虚假繁荣,百姓不种地,万一哪天爆发了大灾荒,商人能救国吗?”

陈嘉猷语气激烈:“若天下只有广州这样也就罢了,据说人口超过五百万以上的城市,高达十个!”

“一旦爆发灾荒,这些城市就是动乱的源泉!”

“此事必须呈报给陛下,让陛下下旨,强行赶城市人回乡种地!”

薛远看着激动的陈嘉猷,摇头苦笑:“中枢不是没下过圣旨,甚至还不许百姓入城为民,可百姓兜里有了钱,不想在民间过苦日子了。”

“城市里,有药堂有学堂,治病上学,只要花钱,什么都能买到。”

“可乡村里呢,有钱也花不出去,关键是孩子,谁不想让孩子读几天书?乡里才有几个先生啊?”

“村里人把土地承包出去了,拿着地租子进城当城里人,做点小买卖,活得比农村舒坦。”

薛远表示很无奈。

百姓也是向往好生活的,城市里比乡村日子好过,百姓自然就流动了。

毕竟中枢停发路引,允许百姓流动。

根本管不住百姓从农村流向城市,哪怕米价、油价、菜价涨价,百姓也不肯回乡里去。

“土地承包?那岂不成了地主?”陈嘉猷脸色急变。

薛远摇摇头:“陈大使,你多年不在大明,并不知道,大明不一样了。”

“现在大明不怕地主,南北都有太多荒地,就缺人口。”

“景泰二十年,中枢下旨,民间没有土地的百姓,强行移民去南北,分土地。”

“结果你猜怎么着?很多百姓逃亡,或者蒙骗朝廷说自家有土地。”

“就是不愿意移民。”

陈嘉猷直接懵了,看向俞经。

俞经苦笑着点头:“因为百姓不愿意去农村种地,都想过小市民的生活,在城市里,做点小生意,比种地舒坦。”

卧槽!

陈嘉猷都懵逼了。

封建王朝,都会亡于土地兼并。

现在可倒好,中枢为土地太多而发愁,发不出去,这都什么鬼逻辑啊?

“不对呀,汉人对土地的眷恋,千古便有,怎么会嫌弃土地多呢?”陈嘉猷表示不解。

“以前是以前,以前眷恋土地,那是因为没土地是要饿肚子的。”

“景泰二十二年,全国有一万多家粮店倒闭,因为中枢规定米粮固定售价,不许涨价,经营粮店都亏本。”

“现在是在哪都能吃饱肚子,土地当然不重要了。”

“而且,百姓会算账的,种地一年到头一家人最多赚个十来两银子,做小商小贩,轻轻松松也赚十来两,有些作坊开工的价钱更高。”

“你说说,现在谁还愿意种地?”

听完薛远的话,陈嘉猷觉得啼笑皆非。

皇帝曾经就说过,士绅釜底抽薪之策,就是让土地无限化,再增加人力成本,士绅就不成气候了。

大明本土的土地就足够多了,未开拓的就更多了。

土地无限多,商业发达,工厂林立,那么人力成本自然就提高了,种地这种低附加值的产业,肯定没人愿意去做的。

所以,从景泰二十年开始,中枢强制移民,凡是名下没有土地的,一概移去新地分土地。

不止分给他们的,给他们预留二十个孩子的土地,一起分给他们。

中枢掌握的地太多了,就是人少。

吉林人口超过三千万,黑龙江人口超过了两千万,人口还缺,但算是勉强饱和了。

新七省增加了千万移民,婆罗洲人口突破了五百万,吕宋人口达到了二百万。

“大明,和我离开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陈嘉猷难以置信,这是大明高速发展的十年。

“是呀,根据去年用盐量估算,人口应该超过了三亿。”

薛远满脸愁容道:“人口爆炸性增长,不是好事啊。”

“大明以前是人多地少,现在是人多地多,但种地的人却很少。”

“去年中枢合议,想从印度引入人口,却被陛下驳斥,因为他认为印度人是劣等民族,没资格拥有大明土地,而且,大明军将开疆拓土,不是给异族创造的,决不允许引入任何异族。”

“陛下认为,替代人口种植的方式是机械,今年中枢准备支出一千万,推动农具改革。”

大明推行一道政策,地方就会刻在石碑、木板上,让本地百姓都能看见。

百姓想看懂,就得认字。

这是鼓励百姓认字的好办法,家里贫穷的孩子想识字,也可以去碑林里自己认,只要想,大明有很多认字的渠道。

甚至,若登记的是贫困人口,那么这一家人就是移民对象,移去新地。

这种人口,是官员最喜欢的。

他们会每年两次对民间进行调查,调查后把人移走,这是政绩。

而为了谨防有人逃离移民,景泰二十年开始,强制天下所有适龄孩童,必须进行蒙学教育,男女孩都要进行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三年,三岁到六岁期间必须去蒙学,男女孩分班。

凡是有子女没有去蒙学的人家,默许为贫困,必须移民去新地。

这一政策,是景泰二十年颁布,从景泰二十一年初开始执行,官方在民间,从县城到乡间,都设了蒙学,每地根据人口数量,设置几所蒙学。

入蒙学则要收取拜师礼和学费。

拜师礼是老师的工资,学费则用来学堂建设,中枢则发放了一笔钱,用来初期学堂建设,后期建设,则由学费来支撑。

中枢发放了很多教学执照,允许民间有德行的人办学,对执照颁发是宁缺毋滥,必须在当地有德行的人,才能办学,并接受所有人监督。

蒙学的教学内容很简单,千字文、百家姓等基础字,数学运算和常识知识。

常识知识包括诗词、物理化学小知识、日常常用的小知识、医学小知识,主打的一个实用。

全国各地的蒙学教育水平完全不一样,特别卷的省份,比如江南,蒙学学的是四书五经,连皇帝都满脸懵。

蒙学之后,则可上社学,社学后可上大学,大学后则是太学。

大明开海十几年了,民间真正穷百姓的几乎没有了,有的都被移去新地分地去了,内地几乎没什么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