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65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边境向南推,开疆拓土!(3/4)

明廷和安南一样,都是富者上,穷者下。

边永只要答应他,边家就能成为豪富之家,边永入主明廷中枢,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他认定,边永会倾向于他的。

用边永联络那支驻扎在鸿基的明军,令其成为自己的助力,整个安南有的,他都可以送给边永和夏埙。

边永这条线,还可以放得更长。

他以钱财支持边永,入主大明中枢,以后他就可以操纵边永,来左右明廷朝局。

一连串的计划,在黎宜民脑海里形成。

果然。

边永又和丁列密谈。

他在安南中枢长袖善舞。

夏埙则在鸿基操练兵卒,然后又把同甘城给建起来了。

来得人越来越多,无处安置。

聚集的商旅也越来越多。

鸿基竟成为商业中心。

竟然有很多安南人想要从军,遭到夏埙的拒绝。

到了四月末,方瑛姗姗来迟。

以鸿基为中心,附近十余个城池,都被明军给占了,明军人数超过四万,商贾近万人,外加护卫等等,竟云集十万汉人。

而安南中枢一直都没有反应。

仿佛鸿基并没有被占领。

“方总督,该怎么收场啊?”夏埙苦笑。

方瑛两手一摊“都是你搞出来的,本督哪知道怎么收场啊?”

夏埙想哭,送往中枢的奏报还没传回来呢。

他现在也没法收场了。

最大的问题是天气问题,进入五月,安南就进入雨季了,肯定没法运送了,保存也是个大问题。

转眼就五月了。

这天已经愈发不好了,尤其是海边,随时都有台风侵袭,粮食存放更加危险。

要么铤而走险,在五月之前把粮食装船,运送回国。

可海寇还在海上漂着呢。

他们急,海寇也急,就等谁先沉不住气。

要么就破罐子破摔,把安南北部给占了,和国内打通通道,也就运送回国了。

但说来说去,都得等雨季之后。

“哈哈哈!”

方瑛大笑“夏大人莫要发愁,陛下看到你的奏报,一定会开心的。”

没错。

朱祁钰正在宫中,开怀大笑“朕就说吧,夏埙是个能臣!”

朝臣也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

变化总比计划快。

三月份时候,是计划把安南买空。

四月份的时候,又计划买卖安南人口。

五月份,鸿基到手了,六千船的粮食停在鸿基,无法运回国。

“陛下,北方已经整军了,就等着军粮呢!”

耿九畴苦笑。

入朝鲜的一路,王越已经去了。

袭扰女真部的毛忠,也已经出兵了。

就等着攻伐兀良哈两路大军呢,重点是缺粮啊,皇帝答应的,用安南的粮食,征伐兀良哈,不必从民间征集粮食。

结果,五月了,粮食呢?

“朝中可有能调配的粮食?”朱祁钰也不知道夏埙的计划呀。

通信实在不方便。

他只能放权。

让夏埙随意施为,再令夏埙、边永、逯杲、廖庄等人相互配合,同时还要求方瑛配合。

所以就闹出这么一档子事。

既高兴,又无奈。

“陛下,户部可没粮食呀。”耿九畴立刻道。

姚夔苦笑“陛下减免了今年各地的粮赋,中枢总不能出尔反尔吧?”

“陛下,您别看微臣,微臣也弄不到粮食。”白圭往后蹭。

“朕知道你弄不到,没让你弄呀。”

朱祁钰瞪了他一眼“要不改攻伐为袭扰?”

“咱们也不要兀良哈的地,就打他一顿,这样也就节省粮食了。”

那您早说呀!

朝堂为了讨论出兀良哈的人选,费了多少口舌?

关键有的人还收礼了呢。

您这改了口风,我们收的礼怎么办啊?

“没有粮食,朕也没辙。”

“只能派轻骑袭扰,烧毁草原,掳掠人口等等。”

“尽可能的消耗兀良哈的实力。”

这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

几乎每年大明都会做。

“安南之事,诸卿怎么看?”朱祁钰把话题拉回来。

姚夔率先开口“陛下,五月就是安南的雨季,粮食估计是运不回来了。”

“根据夏埙奏报中所写,安南朝廷并未管鸿基,这就说明,安南朝廷混乱不堪,中枢管不到地方。”

“再结合边永奏报。”

“老臣估计呀,这安南新主怕是命不久矣了。”

姚夔和朱祁钰想的差不多。

暴君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姚卿,你是想借着安南朝局之乱,在安南做些文章?”朱祁钰看着交趾省地图。

大明的安南地图,还写着交趾。

交趾,永远是汉地的一部分,永远不可分割。

“陛下!”

姚夔忽然跪在地上“老臣认为,趁机收取交趾北部!”

此言一出,养心殿里议论纷纷。

重臣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坚持挑起安南各国内乱,让其互相征伐,最后由大明摘取胜利果实。

另一派认为,安南政局混乱,干脆就推翻安南,收回交趾。

各有各的道理。

朱祁钰目不转睛地看着地图,若收回鸿基以北,那么河内就无险可守,安南一定不会坐视不理的。

若直接强收安南,大明可以做到。

但是,广西尚未移民完成,还有云南这个大雷。

现在就收交趾,确实有些早了。

朱祁钰斟酌,扫视群臣“耿九畴,你怎么看?”

“微臣以为不能收。”

“交趾对大明来说,仍是鸡肋。”

“广西、云南不靖,就算收了,也是个祸根。”

耿九畴认真道“安南百姓不认是我汉人,只认自己为安南人。”

“和云广还不一样,土人也认为自己是天朝人。”

“大明隔着云广治理安南,终非一道。”

“不如先犁清云南,再收安南,重置交趾,全我大汉疆土!”

他同意,白圭就反对。

白圭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等着安南朝局震荡过去,安南又变得稳如泰山,到时候从分茅岭出兵,所耗甚大。

不止是损兵折将,还会损耗大量的粮食。

如今六千艘船的粮食停在安南。

不如用这笔粮食,攻打安南。

这样一来,省时省力省钱省粮,好处多多。

岳正、王复、马文升、余子俊等人也是各执一词。

“邢国公,您说呢?”朱祁钰看向于谦。

于谦吧嗒吧嗒嘴“鸡肋呀!”

“若安南富裕,微臣认为是吞并的天赐良机。”

“问题安南贫困啊,鸟不拉屎的地方。”

“咱们占了这么多,宁夏、热河、吉林、汉州,还有原来的云贵广,又加个交趾,中枢压力太大了。”

“占下来也可以,为后世子孙拓张领土。”

“就怕咱们把地养熟了,安南百姓却造反,咱们大明多亏呀!”

于谦也陷入两难“安南政局动荡,确实是吞并的良机,问题是吃了也没意思呀。”

朝臣议论个没头没尾。

朱祁钰也做不出决定来“去把老太傅请来!”

还得让老臣做决定。

“邢国公说得对呀,朕也觉得安南是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朱祁钰道“估计那黎宜民也是这样想的。”

“知道自己是鸡肋,所以不怕大明垂涎。”

“有时候自己特别差,也是一种保护色。”

“朕想图谋,都不忍下嘴。”

“可惜了,安南变化太快了,朕也措手不及呀。”

现在的朱祁钰,治政稳妥。

不再之前那样咋咋呼呼的,鲁莽行事。

如今的他,变得内敛,凡事三思而后行,多方征询意见,然后做出最优决定。

胡濙姗姗来迟。

将养了一个多月,胡濙气色变得很好,面色红润。

他坐在锦墩上,捋着胡须,听岳正复述。

听完,哈哈大笑。

“陛下,这是大好事呀,您怎么还做不出决定了呢?”胡濙笑道。

朱祁钰苦笑“哪里好呀?那安南就是块鸡肋,朕想吃,但又不想付出太大的代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