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324章 明中六大奇案,红丸案(2/4)

“安简,伱把陛下看得太轻了,也把于谦看得太重了。”

孙原贞有不同意见:“朝中能打仗的,可不止是于谦,你我,难道不能统兵打仗吗?”

“方瑛、王越,最近崛起的郭登、李震、欧信、龚永吉、项忠、梁珤太多了,哪个不能打?”

“大明四处征战,猛将起于卒伍,陛下又打开军卒上升的通道,军中会崛起更多的将军。”

陈文道:“可帅才却很少……”

孙原贞摇摇头:“帅才并非那么重要,就看平柬之战,三将各自为战,不也打下来柬埔寨吗?”

“就说明年征战兀良哈,就一定要用一个人当统帅吗?用赵辅、毛忠、柳溥等数人为将,不香吗?”

“不用的,派十个将军去,再派一个朝中文臣统筹帷幄,便功成了。”

“只要这个统帅不瞎指挥,战争就不会败。”

孙原贞道:“如今,正值壮年的将军有多少?就说土人、异族中崛起的将军,就有双十之数。”

“于谦没有复起的机会了。”

“除非还有国战,打一场国战,需要于谦统帅。”

“可是,如今的大明还有国战要打吗?”

“就算真有,陛下能放心用于谦吗?”

“妖书案,让于谦的威望摇摇欲坠,他害怕了,如今闭门不出,编纂兵法,是真的怕了。”

深刻了解你的,永远是你的对手。

陈文道:“那邢国公难道真的有隐世之心?”

“屁,他要是有,就不是编纂兵法,而是纵情声乐了。”

孙原贞冷笑:“他在等机会,他很清楚陛下的雄心,如今的疆域,远远满足不了陛下的雄心。”

“扩张下去,就会出现诸多问题。”

“届时,必然还要打国战的,于谦就在等这个机会。”

陈文拱手:“还是原贞你看得透彻啊。”

“可于谦没想过,陛下会不会放心用他呢?经此一事,派他去打国战,他会不会养寇自重呢?”

孙原贞嗤笑:“人心呐,不停在变。”

后面的话他没说。

但陈文却看出来了,孙原贞就在等,等于谦去打国战,若选择养寇自重,他就出击,除掉于谦。

难道这是皇帝的命令?

孙原贞瞥了他一眼:“权力就这么多,一个人全占了,别人吃什么喝什么?”

陈文不寒而栗,这才是朝堂,不争不抢,你什么都得不到。

没错。

于谦正在编纂兵法,他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大明做事太绝,属国早晚会群起而攻之的,那样一场国战,就是他于谦的战场。

除了于谦,大明没有统帅五十万大军打硬仗的人。

带领三万大军,征战沙场的将军,多如牛毛,这样的就是将才。

带领五万大军的,人就不多了,这是良将。

带领十万大军,能打胜仗的,是名将,这样的人,大明寥寥无几。

统帅十五万以上的,可就不是名将能做到的了,需要一个帅才,大明有,仅此一位。

方瑛能带着七八十万土人打交趾,那是顺风仗,出现逆风仗,看看这些人有没有用?

还有一点,方瑛占着土人的优势,若他统率十五万来自各地的精锐,方瑛绝对做不到。

所以,出现十五万人打硬仗的国战,就需要于谦来统帅了,除了于谦,大明没有其他人能用。

于谦就在等这个机会,他并不着急。

他当然不需要揣测皇帝的心思了,因为出现国战,只有他于谦能指挥,不管皇帝愿不愿意,都得他上。

大明扩张,就一定会出现国战。

也许在西边,也许在南边。

于谦的兵法汇编,还有水战、海战的兵法,他将明以前的所有兵法书籍都读了。

还招揽一批学生,有讲武堂的,有国子监的,还有宫中侍卫,一边编纂,一边讲解,零碎小活儿则由学生去做。

这个主意还是皇帝给他出的。

他把自己编纂的兵法,送到南京,让皇帝审阅,皇帝给他提的意见,他欣然接受,还筵请朝中打过仗的将军一起。

他心知肚明,皇帝在安他的心,告诉他朕虽撤了你首辅之位,却从未怀疑过你。

这些入了他的门的人,以后可就天然是他的人了。

显然皇帝允许他立山头,允许他做军中第一军头。

皇帝的允诺,给了他巨大希望。

兵法汇编,要成为类似寰宇通志这样的大部头巨著,作为主编人于谦,怕是要凭此书,列入兵家名普,当代兵圣。

非但如此,皇帝还诏令四夷馆,将西夷的兵书快些翻译出来,送给于谦,让于谦遴选,好的也编入这本书里。

足见皇帝对这本兵法的重视。

“大人,有客造访。”

于康带兵南下了,于谦还是家中老仆照顾。

于谦放下笔墨,让学生们继续研读,他则出了学堂,穿行几座小院,来到正房。

为了方便于谦编书,皇帝特许,将他家几处院落改成学堂,就在邢国公府里面编纂,省着于谦来回奔波。

正合于谦之意,他在家里舒坦。

看到访客,他微微吃惊:“首辅大人,如何造访寒舍啊?”

“邢国公。”

李贤和于谦再次见面,多少有些岁月蹉跎之感。

“请。”于谦也不小气,虽说他丢了首辅之位,但也没必要和李贤交恶。

入座之后,李贤也不废话:“邢国公,老夫造访,主要有两件事。”

“其一,编书之事。”

“陛下传来圣旨,想以您编纂的兵法汇编,拣选一部分为讲武堂教本。”

“所以想请您先编写出一本简单易懂的教本,用以讲武堂教学。”

于谦眼睛一亮,讲武堂的教本,他也参与了编纂。

但教本很多,在讲武堂任教的将军,都编纂过教本,所以教本庞杂,搞得学生也懵,学得四不像。

“这是好事呀,老夫这就动手编纂,最多一个月,就能编成。”于谦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

李贤苦笑:“邢国公,陛下的意思是,在各省皆设武学,在南北直隶,设两个讲武堂。”

“预计在明年,景泰十三年,恢复武举。”

于谦皱眉,皇帝没给他密旨,他也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想的。

“手谕今天到的内阁,让阁部商讨,但老夫都没上过战场,如何一拍脑袋就决定了呢?所以就请您参详参详。”

李贤倒是上过战场,但惨败,不忍回首。

他详细说了皇帝的意思。

朱祁钰要在全国各省,皆设武学,但武学里,并不是招募普通孩子,而是招募军中将士入学。

武举,也不是考什么提石锁之类的,也不考打打杀杀的。而是沙盘推演,实地作战,考的是战争指挥。

将军不是上战场拼杀的,而是指挥,所以考打打杀杀的武举,纯属傻叉,比如某清,纯属傻叉。

所以就需要编纂一本完整的教本,让天下武学使用。

讲武堂用的,一是太深奥了,二是太驳杂了。

武学,就是军事大学,讲武堂则是军事博士后。

所以武学培养的是军中军官,讲武堂培养的是将才。

将才要从军官中遴选,才能形成体系,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重点是军中兵卒不识字,陛下的意思是用白话和图画的方式,给兵卒讲解如何作战。”

于谦明白了,皇帝要建立一套军事供血体系。

谨防军队快速堕落。

只要武学源源不断培养出军事人才,让这些人去担任基层军官,优秀的则进入讲武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