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311章 我明人岂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2/4)

这一家人,走了六个多时辰,才到地方。

下车后一个个迷迷瞪瞪的。

看着眼前的新家,和想象中截然不同,都是土房子啊!

似乎整个玉乐,都没什么正经大房子。

“这么穷啊?”有人哭泣。

几百口子人也不吭声,心里都充满了失望。

“给了木票、石票,应该是给咱们建房子用的。”贵妇小声道。

“唉,走一步看一步吧。”

她男人苦笑:“先把家人安置了,这地方太热,要防好蚊虫,对了,这奴契有了,奴隶怎么还没有呢?”

“我也没敢多问呀,想来是统一发的吧?”

贵妇只能自己动手,简单收拾一下,等奴隶到了,再让奴隶收拾。

她家东西多。

抄家也只是抄走了财货,衣服什么的还是自己的。

搬家的时候,把家具、衣服卖掉一批,剩下的则装船运来交趾新家。

“我去问问族长。”

他家还好点,族长家最惨,上千年的家底子,都被皇帝搜刮去了。

这老头心态还挺好,听说不少老顽固,闻听被抄走后,人就死了,死在诏狱里了。

守财奴死了的能烧吗?

他老娘不就是受不了财货被抄,一命呜呼了嘛。

“问过县尊了,说奴隶不够用,晚点来发,一家匀不上一个人,有贩奴证,可自己想办法去抓。”

正说着呢。

县尉亲自押着奴隶过来。

族长用煤油灯照了照奴隶:“娘哟,咋这么黑呢?咋没几个妇人呢?”

“老爷子,您这岁数还想添个后?”那县尉打趣道。

“去去去,老夫都多大岁数了,还做那不知羞耻的事?”

族长呵斥他:“家中妇人多,没几个丫鬟婆子使唤,也不方便呀。”

“老爷子,您就别挑三拣四的了,这样的都没了,下一批移民的,要等一个月,才能有奴婢使呢,你家就先将就着用吧。”

族长心里不太爽利。

其他人赶紧圆场,问起这县尉的来历。

毕竟他们扎根在这里,免不了要和县里打交道的,最好以后弄的粮长干干。

“我哩,是广西的,当兵退下来的,我战功大,皇帝爷爷批复我转业到县里做官。”

军中人单纯,县尉也没那么多心眼:“我姓陶,以前跟汤州伯打仗的,给汤州伯当过亲兵。”

“这些奴隶,都是我亲手抓的呢。”

他满脸得意,一边说,一边让人将奴隶数字登记造册,再一一核对后,让这边签字按手印,才算彻底交接完毕。

“县尉大人,那其他的奴隶,什么时候能到位?”

“别等了,到不了了。”

县尉苦笑:“我听县里的说,移过来的人太多了,一家能摊一个奴隶就不错了,听说这还耽搁北方治水呢,中枢都闹呢,皇帝爷爷特批,才把奴隶给你们。”

这一听,皇帝不是说话不算话吗?给了奴契,不发奴隶?

“那奴契不没用了吗?”

“有用,奴契用途大得很。”

县尉告诉他们:“你们都有贩奴证,可以拿着这个证自己去抓奴隶,也可以雇人去抓,抓到了自己用也行,卖回老家也行。”

“反正贩奴证和奴契才是最值钱的,你们要保管好,丢了不补的。”

族长听得出来,他话里有话。

赶紧塞个银币给他。

县尉憨厚地笑了:“这地都没荒着,知道啥原因吗?”

“我,跟着总督大人打去了老挝,兵临老挝王都。”

“老挝王害怕,就派人给咱们种地。”

“你们要是精明点,就把这些人变成你们的奴隶,不就来了?”

这一族一听:“那、那会不会引起圣上不满?”

他们是真怕皇帝啊,皇帝是不讲武德的。

“皇帝爷爷?皇帝爷爷对我们可好了,怎么会生气呢?”他一个广西土人,不懂被皇帝支配的恐怖。

说到这里,他又不说话了。

族长又使个银币。

“嘿嘿,我告诉你们,我家里有十二个妾,知道咋来的吗?”

县尉怪笑:“皇帝爷爷说了,这交趾是咱们汉人最大,这天下是咱们汉人的,其他人都是奴隶。”

这一听,好像移民交趾也不错啊。

大明最底层就是佃户了,但佃户和奴隶可不一样,奴隶随便打死,佃户可不行。

“可记好了,不能让这些人得到武器,他们是从战场上退下来的,是能打仗的,一定记好了。”

县尉叮嘱一番,便下值了。

晚上,这一族人坐在一起商量。

所有移民都是以家族的方式移民,家族共有一张纸,上面写的明明白白,地里有多少人在耕种。

“咱们也没家丁了,怎么把这些人变成佃户呢?”

“不是佃户,是奴隶了。先哄住呗,再一点点变成咱们的奴隶。”有人建议。

“听说县尉的兵,可以雇佣,咱们可以雇佣他们呀。”

这回大家都明白了,一人四张奴契,人是这么来的。

先给几个奴隶用着,用这些奴隶,把种地的变成奴隶,不就有势力了吗?

一个县的人口多寡,是按照地来划分的。

皇帝赐了很多土地,但土地都是分散的,有熟地多少,生地多少,森林地多少。

像开发过了的县城,分的地就会少,人口就很多。

像森林多的地方,就是人少地多,但这些土地,需要有人去开垦。

陶县尉掂量着银币回家,想沽酒喝,都喝不到。

交趾人是富,但没有物资呀,物资都得靠内地供应。

而且战争刚刚平定,过来做贸易的商贾并不多。

所以,交趾物资匮乏。

广西兵个个富得流油,但想吃个罐头都吃不到。

当然,他们虽富,但娶的娘们多,生的孩子也多,就像这陶县尉,纳了十二个妾,家中有十五个小崽子。

平均算下来,其实也不富裕。

还得玩命干。

坐在桌子前,看见盘子里的菜,眼珠子都绿了:“怎么又是菜啊?我是兔子呀?天天吃菜吃菜吃菜,老子当兵的时候,都不吃这个!”

“官人,买不到肉啊,听说那物资船到了港口,就被一抢而空了,根本就到不了咱们这小地方。”

陶县尉道:“那些该死的商贾,咋不过来做生意呢?老子有多是钱,花不出去啊!”

为了方便接收移民。

朱英下令,在各地建筑港口。

每天都有大批次往返内地和交趾的船支。

大明通往交趾,主要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走陆路,穿行广西,一路南行。

一条是在内地走河,到了广西凤凰府改走海船,走海船沿着交趾停靠,江南移民,就是走这条路的。

另一条路,则是全程走海。

但基本都是走内河,再走一段海,多在鸿基港停靠,然后再改走江船,毕竟大海上有倭寇,风浪又大,出了点事谁也担不起责任。

大明到交趾的航线,非常繁忙,每天都有上万艘船支往来。

但是。

移民速度慢,是慢慢移,带着家产、拖家带口的移民。

这就使得物资船,无法及时运送。

想来交趾做生意的,根本无法走内河行船,因为都被官船拥堵住了,要么走陆地,一点点挑着过来卖;要么全程大海,冒着倭寇的风险过来做生意。

移民船,也不是空船回去的。

他们会装着水果去凤凰府,凤凰府都是罐头厂,制成罐头去北方贩卖。

所以交趾百姓,天天都在赚钱,却花不出去钱。

交趾百姓,绝对是最富的。

“凑合吃吧,到冬天自家鸡鸭就能吃到了。”

“等自家鸡鸭养大了能吃了,我把骨头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