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50章 腿绊儿加砍刀脚,撂倒应天府尹!(2/4)

“回国公。”

“如今南运北送,需要海量的船支、车马运输。”

“是以车马运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您想呀,为何要把官银融化成银方子吗?”

廖承宗长篇大论。

朱仪皱眉:“别卖关子,拣重点说!”

廖承宗磕个头,继续道:“如今江西戒严,只有些许驿递能来回出入,只有将银子变成银方子,才能返回江西。”

“为何非要回江西?这劫银子的,就不能是湖北人?”梁谷不服气。

“千户大人,那伪造的假银子,只有景德镇的瓷匠才做得出来。”廖承宗道。

“那也不一定是江西,德化也能烧制。”梁谷觉得廖承宗推理没有根据。

可德化在福建,想调包银子,穿过的省份太多了,容易露馅。

“好,暂时不确定是江西。”

“姑且不谈。”

“只说这银方子,天下间最大的运输机构,就是中枢直管的驿递。”

“而自去年起,陛下拆分了驿递。”

“但驿递承包后,便落入地头蛇的手里。”

廖承宗娓娓道来:“而南运北送,车马川流不息,每日运送几根银方子。”

“量虽少,但架不住车马流动量大呀。”

“不消一个月,银方子就彻底离开湖北。”

“朝堂追究下来,也就查无可查了。”

若涉及到驿递的话,可就难查了。

去年皇帝就想清洗全国驿递系统,被俞山和俞纲被耽搁了,导致错失良机。

驿递每日奔波的车马,数以万计,若用银方子取代车架,顷刻间就能销赃。

还没法查销赃地。

“大人,只要清查黄石驿递的车架,答案自现!”廖承宗磕头道。

朱仪点头:“等年督抚到了再议。”

他是江西参将,在湖北没有执法权。

凡事都得和年富商量。

好在两个人交情不浅,他朱仪很会搞关系,年富缺重兵,他则大手一挥,送年富三万狼兵。

计相把银子清点出来了,大概有五万多两。

经过审问银匠,他们大概融化了七八十万两银子。

这一定是张善丢掉的银子!

可张善是如何被调包的呢?

朱仪让人把银子运去船上,计相全部归入帐上。

又等了一天,年富才到。

年富立刻下令,检查湖北境内驿递,尤其是车架,必须清查。

与此同时。

时间进入三月初。

户部已经给所有宗室,发放了路引、户籍,陆续登船离开了京师。

将两万多宗室全部移出京师,并妥善安置,恐怕需要一年的时间。

而留在北直隶就比较容易,安置在各个村子里,安家落户,分田分地分房子。

河南和山东也好安置。

远的甘肃、宁夏、辽宁、热河比较难安置。

至于安置吉林的,都暂时安置在辽宁河套里。

宗人府和户部联合办公,宗人府派许彬代理宗正,其实背后就是皇帝。

三月十五。

大朝会结束后,便在文华殿举行殿试。

朱祁钰第二次主持殿试。

他端坐在龙椅之上,龙案上摆放着进士们的试卷,放在最上面的是祁顺。

祁顺的试卷,是诸多考生中最惊艳的。

朱祁钰看完也觉得其人甚有才华。

但胡濙却认为,祁字,冲撞了皇帝的祁字,名次该下移。

朱祁钰不以为意。

后世认为八股文限制了明清思想,填鸭式答题,致使人思想僵化,但那可不是太祖皇帝的锅!

那是成化皇帝改的!

成化之前的八股文,内容活跃,文风不限,作答内容不限。

评判试卷也没有固定标准。

全看评卷官的经义水平。

好在都是朝中博学者担任判卷官,拣选出来的人才,都是文人中的精华。

但随着进入成化朝,科举就走向僵化路线,越来越僵化,导致科举是填鸭式教育,无法为中枢提供海量人才。

而明前期科举供应人才系统,是比较健康的,所以明前期人才井喷,中期逐渐凋零,明末期人才难寻。

上面,朱祁钰批阅奏章。

下面,进士们奋笔疾书。

殿试的题目,应该只有一题。

但今年皇帝别出心裁,出了两道题,一道题是治水之策,一道题是广惠教育。

都是对策题。

没有固定答案。

正常流程,皇帝只是露一面,最多呆一个时辰,就会离开文华殿。

朱祁钰却把奏章搬到了文华殿来。

在文华殿上处置政务。

反正他回养心殿,也是看奏章,在文华殿一样。

皇帝坐在这里,彰显对殿试的重视,考生自然会集中精力,答好试卷。

到了晚间。

受卷官收回试卷。

交给弥封官,弥封官盖上弥封关防印送掌卷官。

由于时间匆忙,殿试墨卷不须誊录成朱卷,直接送到东阁读卷官处,等待十六日早上读卷。

因为不录朱卷,就容易出现舞弊情况。

但殿试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委曲求全了。

朱祁钰全程没有抬头,一直在处置奏章。

卷子收走后,进士该谢恩退出文华殿的。

“慢着,朕跟你们说几句话。”

朱祁钰放下奏章,虎目扫视:“你们的会试试卷,朕一篇一篇看过了。”

“能站在这里的,写的还算言之有物,以尔等的才学,能写到这个水平,朕还算满意的。”

“但缺点甚多,多有博眼球之言,落不到实处,对策无效。”

“策论浮于表面,对经义理解不够深刻,不能活学活用,生搬硬套。”

“缺点多多,朕不忍猝读。”

进士们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刚登科就被一顿臭骂,世所罕见。

朱祁钰语气微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亲身实践,提出来的策论,终究是纸上谈兵。”

“不要当赵括、马谡,要做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

“朕跟你们说这些,别以为考上进士,就眼高于顶了,你们不过是矬子里拔大个而已!”

“你们的水平,在朕眼里,和六七岁孩子差不多!”

“在朝臣眼里,都不如婴孩!”

“会试,只是第一道关口。”

“是骡子是马,得出去溜溜。”

“传胪大典后,你们就要充实地方,去地方为官,去地方磨练,去地方学本事。”

“记住朕的这句话:朕要的是能做实事的官员,不是尸位素餐的废物!”

“更不需要贪污民脂民膏的蛀虫!”

“朕要的是治政、治军、治民的宰辅良才,名臣名将!”

“到了地方,磨砺己身,学会为人处政。”

“保持清廉如水,做事三思后行。”

“不怕困难、麻烦、折磨。”

“稳住心态,戒骄戒躁。”

“牧守一方,要关爱百姓,为百姓考虑,为朝堂考虑。”

“日后才能为中枢所用。”

“今日尔等参与这殿试,才有价值,不枉此生。”

“这样的官员,朕不会吝惜赏赐,入六部进内阁,唾手可得。”

刚结束完殿试。

春风得意之时,却被皇帝一顿训斥。

进士们瑟瑟发抖,拜服磕头:“学生等遵旨!”

“传胪大典后,尔等可自称为臣。”

“朕会令吏部,将缺人的地方列出来,让尔等自选。”

“去吧。”

朱祁钰又要玩这招了。

用自选,调动进士们积极性,同时也在考校进士们的心性,看看谁更值得培养。

“学生等谢主隆恩!”进士们三拜九叩,才离开文华殿。

朱祁钰站起来活动活动身体。

这身龙袍穿得太累了。

“回养心殿吧。”朱祁钰要换衣服。

殿试的流程。

三月十六日卯时,就是明天,十七位读卷官入东阁,开始评审试卷。

由于阅卷时间只有一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评判殿试文章,着实强人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