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59章 想裂土分王?就凭你姓朱?一群猪狗不如的东西!(1/4)

时光荏苒。

转眼到了六月初一。

于谦、李贤每日都有奏章入京。

孙原贞也到达宣镇,朱祁钰令寇深、范广送入京的密奏,全部抄送一份送到孙原贞手上,让孙原贞时时知道那支骑兵的动向。

目前,战事最激烈的是辽东,喀喇沁部深入长城内抢掠,李贤守边捉襟见肘,防范不佳。

梁珤已经出京,正在赶往辽东的路上。

反倒是大宁城,是最安静的,鞑靼和于谦相持,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鞑靼一点便宜都占不到。

于谦善守,把大宁城守得跟王八壳子一样。

满都鲁汗倒是想兵分几路,甚至想绕过大宁攻打京师,想想还是放弃了。

于谦是什么人?

把瓦剌打得像孙子一样的战神,他会不知道大宁后方防御弱环?

估计早就设下陷阱,等着满都鲁汗上钩呢。

幸好,于谦没有开城野战的打算。

彼此相持,陷入僵局。

满都鲁派亲信组成使团,入京和谈。

春闱临近,京中极为热闹,客栈、饭馆人满为患,勾栏瓦舍狂蹭热度,诗会、文会一天办几十场,各大花魁你方唱罢我登场,京师的繁华,丝毫没有受边关战事影响。

而京中的报业更是如雨后春笋。

为了区分官方邸报,民间改为报纸,那些文人,恨不得天天办文会,天天发报纸。

他们办报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自我陶醉。

户部收税收到手软。

多少商人看准时机,疯狂办报,这股风气正在从京师蔓延到天下,如今江南也开始了办报风潮。

每天要是有好报纸,都会送入宫里让皇帝品鉴。

朱祁钰算见识到了大明的文风荟萃。

申时。

“宴席准备好了?”朱祁钰还在处置奏章。

日理万机有些夸张,但他每天要看一千多件事,要是一本一本奏章读的话,恐怕十天也看不完。

幸好司礼监、内阁、军机处,三方协作,释放了他的双手。

他只负责看就好,不必逐一批复,也不必事事费心,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也要感谢贴黄,让他有足够的精力,看完全部奏章。

“回皇爷,都准备好了。”冯孝磕头。

“时间到了,就宣诸王入宫。”

朱祁钰接着看奏章。

酉时,准时,诸王列队入宫朝觐。

朱祁钰身穿冕服,等朝觐之后,再去换常服。

其实只是顿家常便饭,没必要搞得跟大朝会一样,令诸王身穿王服按礼觐见。

一系列的流程一个时辰都走不完。

朱祁钰纯粹是折腾诸王。

流程走完。

“诸王落座吧。”朱祁钰去内宫换上常服。

诸王却真的遭罪,穿着厚重的冕服坐在殿里。

好在今天外面下雨,天气凉爽一些,上一次那天热得,有几位都热出了病。

“漠北王病了,朕就没让他来朝觐。”

朱祁钰解释道:“宁王,你会不会在想,漠北王的病和朕有关系?”

您可真记仇啊!

宁王扑倒在地上:“微臣对陛下之忠心日月可鉴,绝对没有不该有的心思啊!”

“太阳和月亮能不能看见朕不知道,反正朕看不到。”

朱祁钰嘟囔道。

偏偏这嘟囔的声音,整个乾清宫都听见了。

宁王如遭雷击,难道要让我把心挖出来,给您看一看吗?

“落座吧。”

朱祁钰环视众人道:“皇太后也没来,不是病了,而是皇太后不想见到某些人。”

诸王心里嘀咕,那个某人,是您吧?

“太后也没来,诸王不会介意吧?”朱祁钰慢悠悠问。

介意有用吗?

诸王只能叩拜,劝皇帝切勿劳烦两宫太后。

“太子也没来。”

朱祁钰道:“太子正在苦读功课,不宜参加这等场合,以乱心智,诸王会不会暗骂朕,对太子不慈呢?”

又来?

诸王不停磕头,陛下求求您别说了,再说下去,我们都出不了宫了。

其实,诸王已经猜到举办这场宴席的原因。

宗室里的将军都没入京,所以皇帝生气。

“宫中之事,吾等外王不敢置喙!”宁王聪明啊。

这种事,说了是罪,不说也是罪,干脆用不敢说来回答,绝对聪明。

诸王立刻跟进。

朱祁钰吃了个瘪。

没错,诸王要是敢评论,不论对错,他都直接抽他们。

天家事是你们配评论的吗?

伱们算什么东西?

“都起来吧,落座。”

朱祁钰嘴角翘起:“朕举办这场家宴,无非是想念大家了,没别的意思。”

“上一场家宴,过了近一个月。”

“这一个月,大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湖广拆分成湖南湖北,由韩雍和年富,各领一省,如今欣欣向荣。”

“当然,这里面也离不开湖广诸藩的支持。”

一听这话,荆王、武冈王、荆州王,泪如雨下,你们用的都是我们王府的钱啊!

王府别的东西不多,就是钱多。

好在皇帝还算有点良心,武冈王、荆州王虽然是郡王,却以亲王制建府。

那府邸他们去看了,那叫一个富丽堂皇,主打的就是一个豪华。

看完之后心里稍微平衡。

住这宅子,又在京师繁华之地,不比当个乡下土霸王强?

“虽然边境还在打仗。”

“但是,鞑靼于大宁城外与明军相持,已经派使前来和谈了,京师基本无虞了。”

“辽东虽然也在打仗,大明损失惨重些,但喀喇沁部也没讨到什么便宜。”

“兀良哈、女真人都在劫掠喀喇沁部的后方。”

“梁珤率领河南军出京,不日及达。”

“攻守之势转换矣。”

“可以说,大明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一片大好。”

朱祁钰还没说谎。

喀喇沁部对辽东破坏很大,但其本部损失也不小,辽东军民奋起反击,兀良哈、女真人去后面捡人头。

等到梁珤大军抵达,李贤就有了和喀喇沁部决战的实力。

当然了,这也归功于喀喇沁部脑残似的分兵三路,给了李贤可乘之机。

就算不打决战,守势已成。

想来用不了多久,喀喇沁部就会遣使和谈。

到时候,主动权反而掌握在大明手里了。

喀喇沁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其一:喀喇沁部的崛起,势不可挡。

其首领孛来想用大明立威,扬威于漠北。

想坐稳他北元新太师的宝座。

没错,满都鲁汗灭了太师癿加思兰之后,又钦封孛来为太师。

其意太明显了,就是想利用孛来的喀喇沁部。

甚至朱祁钰都怀疑,喀喇沁掠边,背后有满都鲁的授意,喀喇沁去挡刀,满都鲁在后面捡便宜。

其二:孛来也不是傻子,也想脱离鞑靼,单独和大明展开边贸,进一步增强部落势力。

就是说想要大明的岁币,遭到大明拒绝后,直接开战。

其三:喀喇沁部想要更多的生存空间。

喀喇沁部是鞑靼诸部中最强的一部,但生存空间并不理想。

孛来想拓展生存空间,增强部族实力,估计想着做鞑靼的也先,野心极大。

结果,孛来崩了牙。

大明兵力分散,他以为是便宜,结果深入辽东后,发现就辽东一镇的军民,他都奈何不了。

何况大明有九镇,又有京营二十万(虚数)。

这里面还有满都鲁汗率领十四万精兵,威慑大宁的前提下,牵制住了于谦的主力。

否则,喀喇沁部能回去多少,就不好说了。

这一仗,打了近半个月,李贤和孛来打得难解难分。

李贤确实允文允武,是个帅才,胡濙又说他是首辅之资,看来得换个用他的办法。

“前些天,朕和孔氏达成一致。”

“孔氏为朕汉化兀良哈,将汉文明,推广到更远处!”

“太宗皇帝未竟的事业,朕来继续做!”

朱祁钰端起酒杯:“诸王,这杯酒,敬辽东军民!”

您不会喝了三杯就打人吧?

换换套路吧,求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