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好 639 吾主乃真仁者(2/3)

当晚,军中摆酒烹肉,一片欢庆之气。

而柴廷自那些文书中,见得一封密函,其上有荣王密令,遂召集了数十名军中武将入帐商谈。

那些武将多饮了酒,柴廷便令人备下醒酒汤。

很快,那名传送文书的李隐亲信也来到了帐中旁听,他只负责传达文书,并不可能清楚知晓王爷的每一个决策,但当他听到柴廷声称荣王命他们即刻北上抵御吐蕃时,还是觉察出了异样……

王爷令他们驻守在此,意在提防,何故要主动出兵支援北境?

那些武将之中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年迈的柴廷将那封密令按在手边,抬眼看向众人。

他手下这封密令,的确不是出自荣王,而是来自骆观临。

密令上的内容也并非让他们支援北境,或者说,那是一封详具的名单。

名单之上的人,十中之七已皆在帐内。

那些人很快察觉到了异样,这异样来自于身体。

醒酒汤中有毒。

同时,帐外涌入了一支玄策军,一场血洗就此开启,凡入帐中议事者皆被屠尽,包括那名传递文书的亲信。

名单上未到的十中之三者,也早已被盯着,很快便被了结了个干干净净。

动手的皆是玄策军。

玄策军中虽不乏已归心李隐之人,但更多的玄策军当初曾执意北去与上将军一同抵御北狄,最终他们是被柴廷劝下的——这些人便是柴廷此番行事的支撑。

当初,柴廷之所以选择跟随李隐入京平乱,除了保全玄策军之外,更因他收到了一封密信……

那封密信来自上将军崔璟,信中令柴廷静待时机,并向柴廷揭露了先太子之死的真相。

而在这场行动前,柴廷向名单之外的玄策军部将揭露了这个真相——至此,众人方知,京中那位即将登基的仁者,是玄策府真正的仇人。

崔璟行事皆与李岁宁互通,李岁宁于太原北行之前,将一切事务交予了老师,其中便包括肖旻、长孙氏、柴廷等人的真正立场。

褚太傅与骆观临联手设局,骆观临便也知晓了柴廷的特殊之处,先前二人便曾暗中有过书信往来,这场血洗夺权之变,是骆观临与柴廷早就定下的计划。

为了尽可能地缩小动荡范围,一举拔除李隐的心腹势在必行。

血洗之后,柴廷便立刻在军中传开了“女帝尚在人世,荣王背负弑君罪名”的真相,加以玄策军武力震慑,顺利控制住了十万大军。

那十万大军未必能全部听从柴廷号令,即刻攻伐李隐,但今日那封《讨李隐百罪书》三日后便会传入岐州,届时天下人心震动,即便只是迫于形势,这支昔日曾听从女帝的大军也务必重新端正立场!

他们在柴廷的率领下,将会成为一把利剑,阻断李隐来日离京逃归剑南道的后路。

若说太庙中揭露李隐百罪,唯褚太傅可为。与柴廷联手一夕之间重夺十万大军兵权,则唯骆观临可为。

唯有潜伏在李隐身边多时,得李隐信重,一路随李隐率兵打入京城的他,才能精确无误地整理出那一封长长的名单。

“原来先生之手段才能,远胜本王所见!”李隐再次笑起来,眼底却一片森寒:“先生煞费苦心取信本王,取信本王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一刀又一刀,还真是叫人防不胜防!”

泄露吐蕃犯境,暗助褚太傅行事,阻断他与剑南道之间的通道,还有许多他不知道的林林总总……这些竟全是骆观临一人所为!他以为的那位骆御史,实则不知何时早已改换了另一副面孔心性,却仍以原本面容藏匿在他身边!

“难怪先生不演了!”李隐作恍然之态:“原是知道就要败露了!”

有些事可以悄无声息,但有些事一旦做了,便仅有这一次机会——助柴廷夺取兵权,这个消息一旦传回,骆观临在李隐眼中便会即刻败露。

他用自己的退路,换取阻断了李隐的退路。

并且他算准了往来岐州的时间,知晓今日必有消息传回,所以他备下了果刀,打算伺机对李隐下手……授玺将是他唯一的机会,这并非冲动寻死之举,死局已定,他只是要在李隐杀他之前,抢先一步主动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