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是汉人,享年百岁。
历史记载他“秦时焚书,于壁中藏《尚书》。汉初,仅存二十八篇,以教齐鲁之间。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以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乃使晁错往受之。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
世传的今文《尚书》皆出于他。
而苏若兰则是前秦时代的大才女,她曾经在长宽都是八寸的锦缎上,每行二十九字,分成二十九行排列,每个字纵横对齐,织出八百四十一个字,。
这些文字五彩相间,上下左右反复都成章句,若兰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暗寓她对丈夫的恋情,就象星星一样深邃而不变。
“璇玑图”织好后,若兰派人送往襄阳交给夫君窦滔。旁边的人见了这图,都不解其意,文武精通的窦滔捧着“璇玑图”,看着这些徘徊宛转、纵横自成诗章的锦缎,他玩味十多天,当完全读懂了妻子的一片深情时,不觉潸然泪下,并惊叹若兰卓绝的才情。
旁人询问那锦缎是什么意思,窦滔意味深长地说:“非我佳人,莫之能解。”
“璇玑图”轰动了那个混乱的时代,上至朝堂,下至乡野,凡识文断字之人,都争相传抄,试着解读。
武则天,就“璇玑图”着意推求,得诗二百余首。
宋代高僧起宗,将其分解为十图,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
明代学者康万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玑图”读法》一书,他四千二百零六首。
而到了当代,通过计算机技术,《璇玑图》最终一共解读出了一万四千余首。
应该说老王的眼光还是不错的,这对杯子虽然是底下是“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但是是民窑款,不过图案文字都非常精到,可以算得是道光民窑里的精品,而且以两位文化名人作为装饰图案,凭空给这对儿铃铛杯增添了几分“雅气儿”。
而且是全品。
老王直觉自己淘到了好东西,不过拿不准,将杯子放回到了摊位上,轻轻推了一下。
这是大家约好的信号,这是表示看真,想买,示意周至帮着掌眼的动作。
周至将杯子取来细细看了,检查了里外是否存在冲,磕、飞皮等瑕疵,看完之后也不做声,还是将杯子放了回去,只拿手指尖在杯子上轻轻点了一下。
食指表示数字二,点一下表示单位是百,这动作表示周至能把这件东西看到两百。
“这对杯子怎么卖?”老王开口了。
“两百。”对面是一个穿着背心裤衩的老头,看那模样就是城郊农转非那种常见的居民,手里还摇着一个蒲扇抽打这蚊子:“您要喜欢,两百拿走。”
周至一下把眼都瞪大了,再次向那对儿杯子伸出手,想要再确定一次。
却不料老头伸出蒲扇将对杯给压住了:“不好意思小伙子,东西这位先生正看着呢。”
“哦没事儿,我们一起的。”老王笑咪咪地就给老头砍了一大刀:“老头画得可以,这女的都不知道是谁,二十一个,我四十给伱开个张。”
(本章完)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