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第三人,王忠嗣,统帅98,武力104,智力90,政治72。”
提起唐朝名将,人们首先会想起是李靖、李世勣、薛仁贵、郭子仪、李光弼这几位。
但是,唐玄宗朝有一位名将,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帅才将略绝不上以上几位之下。
之所以名气不扬,主要是生长于承平之年,而其本人又忠厚低调,悲天悯人,心怀苍生,不忍建功而轻动兵刀而已。
他,就是曾手掌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大印的中唐名将王忠嗣。
古今名将,似乎都是为战争而生的,在战争中体现自身价值,在战争中燃烧自我,在战争中升华生命的意义。
但王忠嗣似乎是个例外。
王忠嗣的人生目的,不是为战争而生,而是为消灭战争而生,为和平而生。
李光弼、哥舒翰等人都是王忠嗣一手提拔起来的名将。
某次,李光弼试探性地问王忠嗣,不学习卫青、霍去病出塞开边,建不世之功业?
王忠嗣淡然一笑,说:“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说到这,有人以为,王忠嗣非不屑为,乃不能为也。
其实不然,我们来简单看看王忠嗣的作战能力吧。
先说个人武力,《新唐书》记,王忠嗣跟随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讨伐吐蕃,“吐蕃大出,欲取当新城,晨压官军阵,众不敌,举军皆恐。忠嗣单马进,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贼众嚣相蹂,军翼掩之,虏大败。”
“独杀数百人”,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他的个人武力了。
不过,个人之勇不足为惧,万人之勇方可震天下。
开元十八年,王忠嗣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首上千级,俘虏四千余人,缴获牛羊上万头,吐蕃赞普仓皇逃命。
此战,堪与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媲美,王忠嗣也一战成名,随后接替王晊担任陇右节度使。
初唐边患除了吐蕃为祸最烈之外,契丹也给唐廷造成不小的麻烦。
唐朝曾经五次北伐契丹,但五次均以失败告终。到了开元年间,契丹已成唐之大患。
开元二十六年,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伐契丹,出雁门关,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将奚和契丹的二十万联军打得落花流水,奚、契三十六部全部向唐军投降,之后几十年不敢作乱。
自此,王忠嗣威名大震于天下。
天宝初年,突厥余众共立判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唐玄宗遣使谕令乌苏内附,乌苏不从。
王忠嗣奉旨出征,一路势如破竹,直抵萨河内山,雷霆猛击,攻破突厥东部军事力量,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
至此,曾经称雄北方一百余年的突厥汗国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天宝五年,唐玄宗命王忠嗣兼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节度使。
一人佩四镇之印,拥兵近三十余万人,掌控万里边疆,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也在这一年,王忠嗣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并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全歼吐蕃残部,斩两吐蕃王子,俘虏了八千名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迫使吐谷浑降唐。
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王忠嗣又千里奔驰,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吓得大食从此宵遁,不敢再来招惹唐军。
“叮,第四人,魏舒,统帅98,武力85,智力92,政治96。”
魏舒,著名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晋名将魏昭子绛之孙,晋军步战的创始者。
在军事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由车战向步战的转移,仅此一件,就足已使他名垂青史。魏舒方阵的出现是春秋军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帜。
魏舒在晋国执政6年,展尽才华,奠定了日后三家分晋魏国的基础,使魏军成为当时的一支劲旅。
魏舒的成名之作——大原之战,此役宣告数百年的车战历史的结束,步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主导方式。